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职业规划正文
 

职业路上 万金油还是专家路?

来源:中国会计视野论坛   发布时间:2010-12-05  作者:勤劳可爱宝   编辑:季节温暖

阅读:3032  打印   RSS 字号:||
编者按:职业选择中,是做某一领域专家,还是万金油?作者从自身不同职场经历,得出了不同答案。

在BH两个公司,我都很容易喜欢和欣赏周围的同事,他们各有幻真千变的个性和强项,同时又有鲜明的群体特色:B公司的同事“聪明优雅善规划”;H公司的同事则“低调奋斗讲责任”。在项目组,在同一时间和空间,我又有了一拨IBM的“准同事”,从而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IBM的顾问和SME(subjectmatterexpertise)亦有不同的风格:有的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专注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有的则表现出一定的强势和影响力。

我们组有个香港人顾问一开始的定位是某个特定的业务主题,后来就逐渐主导了每周的 weeklymeeting,review每周的项目状态和计划执行情况。管SOW(speofwork),指导新来的SME快速融入项目,给SME们的输出和工作方法提建议,协调外籍SME与H员工的沟通和交流。每当H方员工和SME说来说去陷入鸡同鸭讲的窘境时,就找香港顾问来救场。于是他经常强调说SME和H方员工要互相说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这里的“语言”不是指英语交流的顺畅,而是各种概念的共识。

后来这个顾问渐渐开始对H方的员工提要求,时不时mment一下我们的工作,要求大家邮件和文档都用英语,还好几次在会议上强调“听不懂的就主动问,不可以到我问你们有没有听懂的时候才说‘请你帮我们把刚才的内容翻译一下’”。领导们都对这个顾问越来越喜欢和信赖,他对H方员工的要求就越来越严格,看起来好像他是甲方,我们成了乙方。

我们组还来过一个彬彬有礼的台湾SME,在和其他部门沟通项目方案的时候过分讲礼貌,就显得了弱势,试用了两周就被请走了。怪不得不止一个IBM顾问感慨过:在H公司做项目需要有很强的个人power才行。后来我们组又要继续挑选和面试顾问,对candidate就有三个要求:acuntingknowledge,mmunicationskill,logicthinking。

对于顾问来说,思路和逻辑是最重要的,要有方法论,善于发散的同时也要善于总结(很深奥吧),会计经验反而是不那么重要。对于SME的期望则是:ppt可以做得很丑,可以对工作计划和进度有点糊涂,可以不善于找资料,可以不懂presentation。H公司花大价钱buy的是SME的经验,要有实践支撑,不主张利用SME的个人思路和灵感,想要的就是来自十几二十年IBM经验积累出的智慧。

我不禁想,是万金油的长袖善舞看上去更美,还是在某个领域的潜心修炼更有intrinsicvalue内在价值。H公司对每个新员工都说:公司提供管理者和业务专家两种职业晋升通道。于是我又忍不住的掂量,万金油和专家路,究竟哪一个更大熊猫?

H公司是比较看重业务专家的。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四大块:战略和marketing、IPD(研发)、ISC(供应链)、CRM(销服和客户);围绕核心业务的外围体系是客户和供应商;支撑公司经营的四大平台则是:财经、HR、BT&IP(流程与IT)、后勤和基建。这每一个领域的资深专家在公司和员工的心目中都有很崇高的地位。但这里也有些专家是“伪专家”。

有一次顾问发现总账项目组的人从来都没用过OracleERP的总账模块,连考屏都没见过,顾问很shock,温和的批评了这种justhaveknowledgeonpaper,noon-handsexperience。上周我参加了一个《共享服务》的培训,那个讲师姐姐是个老员工,对于建立和整合共享中心的这块业务研究得非常精深了,她就说到现在在国内很难找到共享服务的专业人士,凤毛麟角的就在那几个大外企,好不容易找到一两个还对工作地点很挑,package要得也很高。这里讲的共享中心并不仅指acuntingsharedservice,而是说很多的服务平台将来都是要外包的,像我们公司开票、投标都已经是sharedservice了。

H公司也有一些方法和措施帮助员工成为万金油,在财经体系每个季度都有CFO班、CA班(chiefacuntant专门伺候CFO)、预算经理班,这些速成班以及市场集训营都是一两个星期集中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然后还有考试和答辩。以B公司为代表的外企大公司,要的是则是综合能力,所以万金油崭露头角的机会更多。有个强人以前是卖红酒的,还在lunch&share的活动上给我们介绍过怎样品红酒,他来到B公司一开始是在宁波子公司管供应链,然后调到广州HQ来管批发业务的trading,后来re-的时候居然变成了planningandperformancemanager,充分印证了“隔行如隔山”这种论断已经落伍。还有个帅哥以前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场人员,外派在福州六年,来到B公司一开始是市场策略经理,然后又外派到珠三角小城市去当子公司GM,珠三角的几个子公司整合的时候,他就上位成了珠三角的一把手。

还有我的老朋友angus,他一开始是管IT的,36岁那年考到CGA领导就给他一个机会过来我们部门做financialreporting(就是我以前的新加坡老板说男的做这活肯定是变态的那个岗位),他从IT转到FC&A的同一年我介绍我大学宿舍的姐妹给他成了他媳妇,所以我们都说他在2005年是事业爱情两得意。两年后跟着业务单元整体搬去上海promote成了ntrolandreportingmanager。其实我阴暗的想想,他当时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也就和我现在差不多吧,可是我在H公司的深圳总舵是绝无机会又管内控又管报告的,要是我愿意外派到海外代表处去说不定能有类似机会点。

我上次说过的开出台湾第一张机打发票的IBM顾问,90年代给IBM派到日本去当日本打印机业务CFO,据说他那时一点也不了解打印机业务,但CFO新上任的头一个月就跟着销售人员去跑客户,研究市场上的同类商品,一个月后拿出了一份打印机毛利率的根因分析,帮销售人员理出了一套新的销售策略,很快变得到了业务人员的认可。财务人员怎样得到业务人员的认可,从watchdog提升到bookkeeper再到businesspartner的转身,是个世界范围内的难题。

1 2 下一页
更多关于 职业规划 的新闻 关于 职业规划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