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夜晚,望着窗外无尽的黑夜,我悲催地发现自己已毕业快四年了。这四年,我得到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磕磕碰碰的经历,经历过内审,外审,公司财务,四年时间,四个公司,我算80后中比较不安定的那类人,细细回想起来,这些经历仿佛就象昨天。
2007年6月,我从国内一所知名的财经院校毕业,放弃了去中国银行某珠三角城市分行和青岛那个人人皆知的家电集团财务总部的工作机会,选择了国内一个汽车制造企业,或许是男生或多或少对汽车的那点喜爱促使了这样的选择吧。
一、初入社会,混在海南
2007年7月13日,我把海南踩在了脚下,开始了我的内部审计生活。那时候的我,豪情万丈,那时候的我,还写过一篇《是男人,就干出你的血性来》的日志。入职,军训,一切都顺顺利利的,初到海南的新鲜感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进入审计部后,部长安排了一个老员工带我,但是我渐渐的发觉,他不太愿意教我东西。每天一上班就丢大量的文件和汽车4S店的管理的资料给我看,也不给我任何指导。一个刚毕业的学生,面对一个陌生的汽车行业,大量陌生的行业术语和文件,心里难免有些抵触。我有时候就恳求他给我一点事情做,我希望在实践中提高自己,但是这样的机会太少太少。
不过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审计部的部长就安排我到车间去实习,两个月,跟车间工人同吃同住,每天搬运轮胎,焊接汽车底板。在汽车车间闷热和电火花纷飞的环境里,穿着工作服的我俨然就是一个工人。同时也开始思考这种工作是不是我想要的,或许是刚毕业,或许是不想吃苦,总觉得自己学的东西一无所用,心里的失落感油然而生。不过也是这段日子,让我体会到底层工人的辛苦和淳朴,他们一天工作三班倒,每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可怜的1200元。我依然记得毕业后第一个月工资扣税和五险一金后是2130元,而且这也远远低于了自己的预期,在80%的同学加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财经院校里,这样的工资让我情何以堪。然而跟30来岁的车间工人比起来,我又是多么的幸福。也是这段日子,让我渐渐的了解了汽车的四大生产工艺: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冲压工艺是指将钢板冲压成车身钣件;焊接则是指将冲压成形的车身钣件焊接在一起;最后要焊接成一个车身主体及车门、发动机盖、行李箱盖等;涂装工艺则是指对车身钣件进行防锈处理、喷涂漆等;最后一道工艺就是将涂装后的车身与底盘总装成整车。整车生产出来后就通过下面独立的销售公司发给各4S店进行销售。
车间实习的日子无疑是辛苦的,我有时候甚至不理解那些工人为什么还能够坚持下来,或许是为了生存,他们没得选,当你有选择的时候,你可能就不会选这种生活了。我清晰的记得有一天晚上做梦,梦见自己在搬轮胎,一不小心,上面的轮胎全部掉了下来,把我吓醒了。2个月后,结束了车间的实习生活,我回到了审计部,陆续的参与各个审计项目。如对下属销售公司,置业公司,上海研发公司的年度审计等。年度例行审计结束后,参与了公司内部一些文件的修改、下发。
现在想来,其实做内部审计有几点是比较重要的:一是了解公司的经营业务,比如汽车制造业,汽车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包含哪些零部件,销售模式是怎么样的等等;二是熟悉公司政策和文件,做到审计时依据充分;三是加强自身的财务、税收、审计、工程知识学习;四是锻炼自身的沟通能力;五是获取最高领导的授权,由于当时审计部直属于审计委员会,所以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工作开展起来也相对顺畅。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从学校到社会,要有归零心态,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从零开始,放低自己,真正的融入进去。
二、返回家乡,外审江湖
由于家庭的原因,5个月后,2007年11月30日,我回到了家乡。2007年12月1日,加入当地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该事务所拥有证券期货审计资格,拥有所在城市三十三家上市公司中二十七家公司的审计业务,垄断了当地几乎所有的IPO业务和集团审计业务。怀着对事务所的好奇,我加入了会计师事务所,开始了我的CPA审计之路。
第一个项目,一个啤酒制造企业下属超市,2007年年审,属于上市公司的一部分。审计组成员三个人:部门高级经理,资产评估部借调的一个MM和我。第一天到达后分工,我做财务管理循环,高级经理做收入成本,另外一个MM做其他项目。第二天,高级经理打电话说他们两个有事,说这个超市比较简单,让我一个人搞定。哦,myGod,我的第一个项目,让第一次做外审的我单独搞定一个公司,太看得起我了嘛。不过牢骚归牢骚,事情还得做,把以前的底稿翻出来,发现参考价值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前同事的字写得太龙飞凤舞了,要认出来的确需要点考古能力。怎么办,总不能不做啊,算了,哥自己搞。照着中注协的审计程序来:第一步,账账,账表核对一致;第二步,分析性复核,看下变动大不大,变动大的话问下企业财务人员什么原因……就这样磕磕碰碰的居然把它做完了,做完的那一刻,心里或多或少的有一点成就感,拖着底稿箱轻松的返回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