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职业规划正文
 

转型即发展:安全新管家/走出危机(2)

来源:首席财务官   发布时间:2013-09-20  作者:袁跃   编辑:还津蕴

阅读:2157  打印   RSS 字号:||
财务战略作为公司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时刻跟紧转型的脚步,从细节处创造企业的活力。

SVAC标准的问世,从核心层的视音频编解码方面解决了长期以来数字监控领域标准、协议无法统一的难题,更填补了安防监控专用视音频编解码标准的空白。中星微旗下的中星微电子作为SVAC标准的发起人、推动者之一,期望扮演好安防领域“核心技术提供商”的角色,助力中国本土安防制造升级。中星微以数字多媒体芯片核心技术为基础,坚持安防行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以强大的高层次研发团队和资源投入为基础,紧密结合市场发展,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整体解决方案和核心数字监控产品、实现高清和智能化应用。作为SVAC标准的首推者,中星微已经在SVAC标准产品化、产业化领域形成一整套全系列的监控解决方案。作为编制组长单位,中星微首倡并参与制定安防行业的视音频编解码算法核心。中星微电子期望借助大型综合监控管理平台,在SVAC标准由国家标准晋级为国际标准的过程中,凭借优质的研发技术,协同本土安防企业打造更广阔的全球平台。

走出危机

在风电产业八年来过山车般剧烈震荡的大环境下,曾经在二级市场上风光无限的华锐风电,在危机之中迅速启动转型应变的应对模式。

文/王廷飞

意想不到的是,对比持续上升的舆情压力,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锐风电”)财务总监杨志远显得尚算轻松。从90元/股的“天价”首发价到如今在4元/股左右徘徊的股价过山车、自上市就开始连续亏损、频繁的高层人事变动、自曝会计差错……,在这些华锐焦点事件背后,是可想而知的财务压力。杨志远在2012年6月份加入华锐,10月底被提名担任财务总监职务。此时的大背景是风电行业甚至整个新能源行业的严冬。此时的华锐风电面临着自2011年上市之后的第一个亏损季。杨志远此时加入华锐风电颇有点临危受命的意思。

“我看好这个行业,现在的困难是阶段性的,”杨志远的态度很明确。选择华锐风电,除了看重上市公司财务总负责人的职业平台,他对行业未来也经过深思熟虑。杨志远一一对比了新能源领域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核能等在内的各类型优劣势,得出一个结论,“风电技术前景光明,是其中相对比较成熟、适合中国国情的主流发展趋势。”

2006年初华锐风电成立时正赶上中国风电产业的起飞时刻。从2005年开始,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连续风电五年翻番增长,无论是当年新增装机量还是总装机量,在2010年曾一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蓬勃的市场大环境下,抢占市场份额、做大规模成为华锐风电的发展路线图。2009年华锐风电的风电装机量超过金风科技、联合动力等业内大佬居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然而从2012年开始,华锐风电的经营情况开始恶化,经营性现金流成为负值。2011年年初上市的华锐风电,第二份年报就显示亏损。中国风电产业经过几年爆发式的扩张,价格竞争、产能过剩的问题在2012年开始凸显。华锐风电的企业发展轨迹和行业发展轨迹完全重合。渡过企业困境,等待行业春天,成为华锐风电目前最重要的任务。

大船掉头

华锐风电属于风电产业链上的整机装配环节,其下游客户是风电场。杨志远认为,风电装机容量和电网消纳能力之间的落差导致了风电场新项目的停止或放缓。下游的压力反射上来,就意味着设备制造商要面临库存过高、资金回笼困难等风险。根据市场变化,高速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华锐风电。“从求规模转向了求效益,”杨志远这样描述华锐风电的改变。为抢占市场份额,扩大经营规模,华锐风电每年都有很大数额资金用于给风电场垫资。杨志远虽然坚持“这不是华锐风电独有,是业内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也认为“资金回笼和压缩应收账款规模已成为目前华锐风电的重要工作”。华锐现在对垫资的态度十分谨慎,“我们会选择有实力和信用较好的客户,不再单纯地追求市场规模”杨志远表示。华锐风电由放到收、由激进到稳妥的转变,大力降低华锐风电的回款风险。杨志远介绍说,“我们通过给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多元化的结算方式,协助客户寻找低成本融资渠道等方式促成顺利回款。”

确定了总体的战略转型,华锐风电正处在深度调整期。杨志远进一步表示,“不仅仅是华锐风电处于调整期,是整个行业都处于调整期。”调整期和扩张期的财务管理思路有很大不同。杨志远当前的工作思路很明确,一是对未来前瞻性的规划,合理控制财务杠杆的使用;二是使华锐风电目前的财务工作跟上整个集团战略的脚步。“管理无止境,其实还是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比如成本消耗的定额管理、控制运维成本、优化物流等。我们正利用行业调整期,把企业基础工作做好,为了市场回暖的时候厚积薄发”杨志远介绍说,“现在华锐风电的内部整合基本已经完成,建立了新的内控制度和财务制度。”新制度下一个具体的措施是按单采购和按单生产。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细节,背后其实是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和对库存压力的消解。

全面跟进

“资金确实对企业具有最重要的意义,是企业的血液,”杨志远对此有高度的警觉。光伏巨头无锡尚德破产重组的殷鉴未远,按照杨志远的说法,风电和光伏不具备可比性。从上游原材料、配套件到终端市场,光伏是“两头在外”而风电产业在国内已经具有完整的产业链。“风电行业风险要低很多”,杨志远非常诚恳地表示,“从报表上可以看到,华锐风电目前还有几十亿元的资金,至少暂时经营不成问题。”虽然如此,在当前的背景下,保证融资渠道的畅通仍是杨志远的心头大事,“我们有多渠道的融资方案,比如银行授信、融资租赁、资产处置等。和各金融机构、银行保持良好沟通,是日常的工作。一旦出现短缺,能迅速把计划付诸实施,低成本短时间筹到企业发展必要的资金。”华锐风电目前的融资方式主要为债项融资,现在显然不是股权融资的好时机。华锐风电8月1日发布公告称,将向全资子公司——华锐风电科技(比利时)有限公司借款人民币4亿元,借款期限一年。

华锐风电也开始尝试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如果时机成熟,成本合理,我们也考虑自营风电场建设。”在杨志远看来,自营风电场除了可以消纳自身库存,也会带来稳定的营收。“因为电费收入是相对平稳的,和风机销售不同,相比之下,风机销售收入受市场波动影响太大。如果固定收入能在收入结构中占40%以上,我们的抗压能力会大大提高。”

产品结构的调整是华锐风电控制成本、提高收益的另一个举措。从千瓦级达到兆瓦级,是风电机组技术的大发展。华锐风电是国内率先引进国外兆瓦级技术,实现兆瓦级机组国产化的企业之一。提升功率的同时降低成本,是风电制造商不变的课题。目前华锐风电的主力机型是1.5兆瓦级和3兆瓦级的风电机组,也在进行5兆瓦级、6兆瓦级和10兆瓦级等大功率机型的研发和试生产。不同类型的机组或相同功率下的不同设计,都有不同的成本投入,“比如叶片、叶形和材质的改变,也会影响到整个机组的成本。”杨志远说,“产品设计的方向应该是随着机组功率的提升,单位发电成本随之下降。”杨志远认为应该综合考虑研发投入、施工条件和风况等各项因素,以判断具有最优化成本优势的产品类型,“但大功率机型肯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前期的研发费用支出是必然选择。”

尽管暂处低谷,但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消费转型决定了发展新能源是“刚需”。

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风电并网装机量将达1亿千瓦,风力发电占总发电量的4.5%左右。“2012年只有1%左右,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杨志远对风电行业的信心很坚定。他又补充道,目前行业压力其实已经在缓解,例如2013年上半年,华能新能源风力发电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4%。预计在今年三季度末或四季度初这种行业利好就会传递到华锐风电。截止记者发稿前,华锐风电公告尚未发布2013年半年报。杨志远说,“可以肯定的是,二季度比一季度情况要好。随着新的电力主干线的贯通,三北地区清洁电力的消纳能力必将大幅提高,扩容的原动力也将随之而来,风电行业的春天指日可待!”

上一页 1 2
更多关于 中星微 华锐风电 CFO 的新闻 关于 中星微 华锐风电 CFO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