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
在具体披露内容方面,目前需要关注和改进的问题包括:
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互补与结合。由于财务数据对价值反映和解释的能力在不断遭受挑战,同时诸如人力资源、销售网络、品牌等软实力信息已经超出财务会计所及,而这些信息对企业特别是新经济企业的价值判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的互补与结合有利于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视角。
通用信息之外的行业特色的信息。通用信息对行业特殊性相对体现不足,而后者恰恰是投资者预测企业未来价值的重要背景信息。如何将公司的行业、业务特色信息,与行业相关的竞争环境、核心优势和潜在风险有效准确地传递给投资者,依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历史信息之外的前瞻性信息。在国内,目前的定期报告规则,基本都鼓励公司披露关于未来经营计划等前瞻性信息。实际披露中上市公司很少愿意披露预测性信息,主要是担心预测性信息不确定性太大。
在中国证监会近期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年报相关规定的修订工作中,就秉承投资者导向理念,在针对不同投资者的多层次披露内容和“通用信息+行业信息”差异化披露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在披露方式方面,一方面应有效利用互联网等电子化信息披露手段,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的效率和便捷性,降低披露成本。另一方面,信息披露应从公司到投资者的单向信息传递逐步向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发展。目前,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信息披露平台——“互动易”在互动式信息披露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只有以投资者为中心,建立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系,充分满足投资者需求,一个健全高效的资本市场才可能变为现实。
重新定义公司报告
帝国化学工业有限公司(ICI)巴基斯坦分公司首席执行官、巴基斯坦海外投资者工商会(OII)和巴基斯坦管理协会(MAP)前总裁Waqar Malik就巴基斯坦不断演化的报告环境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问:过去十年里巴基斯坦的公司报告有过变化吗?原因是什么?
答:有,报告不再局限于强制性的财务报表,而是在社会和环境指标的披露方面更为综合,在综合呈现公司运营的不同职能和维度方面更为出色。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正逐渐成为常态。
透明度是一个重要原因。今天的企业经营环境无时不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如今在巴基斯坦,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想更多地了解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他们希望报告能够如实进行披露。他们还想知道公司在持续创造利润的同时对建设一个健康、文明、道德的社会做了哪些贡献。
问:面对上述变化,ICI是如何应对的?
答:作为一家全球性跨国企业,我们内部的报告体系和标准很早便与国际趋势接轨。对我们来说,就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业绩公开发布报告是水到渠成的,因为我们早已建有完善缜密的内部系统,对报告所需的数据进行汇编,为编制中肯、可靠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奠定了基础。年度报告所涉层面的扩大使我们有机会展示并分享我们取得的成功及面临的挑战,这有助于增强ICI作为一个透明组织的形象。
问:在准备可持续发展报告时你们会遇到怎样的挑战?
答:问责制和透明度是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两大支柱,我们花费了不少时间来让每个人都相信它们的价值所在。由于董事会对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原则和标准非常认可,公司操作起来也就相对容易,我们通过互动、培训和宣传会议使每位员工都积极参与其中。
问:在一个组织内,谁应负责推进可持续发展报告?
答:相对而言,可持续发展报告在战略上的分量更重一些,它首先应该由董事会来决定其战略方向、设定战略目标以及决定组织应该发展成什么样子。在编制报告的过程中,财务职能部门可以将每个人都凝聚起来形成团队,为编制一份涵盖经营业绩的报告而努力。ICI从各职能部门中抽调人员组成可持续发展理事会,负责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管理工作。
问:财务职能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今天的会计师都被视为企业合伙人,会计师推动企业发展,可以发挥巨大作用来确保商业模式在三个方面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人、地球和利润。
问:ICI 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实现了综合报告?
答:我们知道将财务报表与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及环境、社会和经济指标披露相结合非常重要。ICI报告的每位读者都能够从中获得ICI经营业绩的整体情况。
弊大于利?
最新的观点认为,季度业绩报告助长短期主义,报告容易被操纵,甚至会摧毁公司价值。
最近英国政府在针对股票市场的一份报告中批评鼓励投资者和高管关注短期的做法。报告的第一作者,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家John Kay 指出,涉及到数据时,“越少可能意味着越多,越多可能意味着越少”。他这一与直觉相反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研究结果的支持。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与安然公司事件等众所周知的欺诈事件相比,季度报告的破坏性更大。这一论调似乎正在为政治家所了解。例如,欧盟正在考虑取消三个月一次的公布要求。即使在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季度报告弊大于利。
美国模式
强制性的季度报告制度起源于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国的公司就必须向投资者提供这些定期的财务健康报告。“山姆大叔”一带头,许多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2004年,欧盟委员会要求公司公布中期管理报表。东南亚国家也在朝这个方向靠拢,只有欠发达的新兴市场国家还落在后面。
许多人仍然相信美国的会计模式是正确的。赞成者认为,仅仅依靠年度报告很难监控公司的业绩。对其最主要的指责在于季度报告带来的价值远远不如通常认为的那么高。为晨星(Morningstar)投资研究公司对美国能源企业进行调查的Mark Hanson 说:“公司可以运用一系列的会计手段来制造公司盈利乐观的印象,这有时能掩盖潜在的不稳定情况。”Hanson 说:“因此,这些报告的财务内容并不总是能产生价值。”
短期主义
季度报告还可能无法反映许多公司的长期愿景。Kay 说:“对于许多公司,投资需要数年时间才能产生回报,这使得这些短期的信息汇报与之毫不相关。”石油行业便是一个例子,深海油井在首次发现后往往需要五年才能投产。
Kay认为,铺天盖地的信息不仅毫无用处而且具有破坏性。他说,即使投资者明白哪些信息是无用的,他们也可能觉得不得不对其采取行动,尤其当他们认为其他人会这么做的时候。结果,在季度报告发布前后的一段时间,常常集中发生各种举动。
也许更重要的一点是,对季度报告的要求可能会影响公司业绩。这远远超出了发布公司最新信息对一个公司会计职能的约束。因为如果季度财报令市场失望,公司股票会大幅下跌,高管们可能会牺牲长期的价值来满足市场的预期。在2006年对400名首席财务官进行的调查中发现,约80%的受访者承认自己会减少在研发、广告和维护上的灵活开支以达到盈利目标。更令人震惊的是,55%的受访者表示会推迟启动新的项目,即使这意味着价值的牺牲。报告总结道,“首席财务官宁愿牺牲实际现金流也要在财务报告中呈现出他们想要的数字。”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即使是一次盈利状况不佳也会损坏公司在市场中的声誉。几次这样令市场失望的情况发生后,高管们就可能地位不保。
比欺诈更具破坏性
该报告的作者——杜克大学的JohnGraham教授、Campbell Harvey教授以及华盛顿大学的Shiva Rajgopal教授——认为季度报告制度比世通公司破产等上头条的欺诈事件对股东价值的损害更大。报告称,媒体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为数不多的涉嫌盈利欺诈的公司丑闻上,我们估算了采用手段达到盈利目标的公司所损害的价值总额大于这些被曝光的欺诈事件中损失的价值。该报告指出在美国前者造成的价值损失每年约为1500亿美元,相当于两个安然公司的价值。
这一令人惊讶的结论受到德国鲁尔大学Jurgen Ernstberger教授2011年6月发表的一篇论文的支持。他也证明了公司宁愿牺牲长期回报来避免短期内在投资者面前丢面子。他的研究表明,公司会为了提升短期销售额而给消费者更多的折扣,尽管他们知道这样做会损害长期的盈利能力。
另一个充分的理由是,如果取消季度报告制度,投资者就不会放过任何有重大价值的信息。2011年10月,欧盟委员会宣布,通过公司及时向市场发布任何市场动态信息,已经充分保证投资者得到保护。例如,根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数据,仅在英国,2012年上半年就发出了133个利润预警。
大多数专家也认为,对于某些公司和行业,高频的信息更新必不可少。例如,一家时装零售商的财富会根据每个季节的市场流行趋势而变化。但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季度报告往往适得其反。Kay说,“如果我们要营造真正关注长期价值的投资氛围,我们就得放弃所有公司都必须每三个月更新一次财务数据的想法。”
(本文摘编自AA报告,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