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安天 李嘉亮
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而这一历史时刻,距离我国珠算正式“申遗”已有5年,同时距离我国小学教材清除算盘也已有10年。
这10年的时间里,珠算随着时代发展的潮流起起落落。有着超过30年珠算教育经验的河南省珠心算高级教练师李俊杰坦言,申遗的成功对珠算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它传出的是一个清晰的信号———珠算不能丢。
正如中国珠算协会会长丁先觉所说,珠算“申遗”成功标志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演绎了中国文化的又一个精彩。
从辉煌到乏人继承
珠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珠算的出现距今已有超过1800年的历史,并在明朝达到了巅峰,彼时关于珠算文化的作品大量涌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珠算代表性人物之一程大位所著的《算法统宗》,其流传之广,促进了珠算的发展与推广,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对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珠算的记忆是小学时背着算盘、背着口诀去上学的经历,因为它曾经是小学的必修课。
此外,珠算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我国古代账房先生的主要工作是记账、算账,而算盘正是会计赖以胜任并完成“记账、算账、理财”任务的得力工具。珠算还曾一度是会计学习的必修科目,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当然内容,是一些全国性会计比赛的规定项目。
最早提出珠算申遗的安徽省黄山市文联副主席、首任程大位纪念馆馆长江志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珠算文化是由会计文化孕育出来的,算盘与珠算是由古代账房先生们在长期的算账、理财的实践中,于大量的计算工作之中发明出来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打得一手好算盘”是账房先生赖以生存的谋生本领。
与此同时,珠算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指涉某人精于计算时,“铁算盘”一语便是对其行事严谨或精打细算的称扬;“三下五除二”则形容做事干脆利落;孩子一周岁的“抓周”仪礼,就包括象征智慧和财富的算盘等。
作为申遗的亲历者之一,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秘书长、中国珠算心算协会顾问王朝才则感慨说:“在梳理大量资料后,我们发现,珠算这个项目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价值和功绩是毫无疑问的。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普及之后,珠算的计算功能逐渐被计算机替代,我们教育行政部门也从2000年开始把珠算从课标里拿掉了。因此,在我国,珠算文化确实面临一个无人再学、无人再继承的风险。”
踏上“申遗”路
珠算“申遗”成功,也了却了江志伟的一桩心愿。
早在2003年3月,江志伟就发表了《“中国珠算”应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文,强烈呼吁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立即行动起来,赶快把“将‘中国珠算(中国算盘、珠算术、珠算文化、珠算式心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从此,“中国珠算”的“申遗”之路开启。
随后,江志伟又亲自参与并操办了“珠算(珠算文化、程大位珠算法)”的国家级“非遗”申报。
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珠算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