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前副院长谢荣教授在徐政旦教授追悼会上的悼词。征得谢荣教授同意后,发布在中国会计视野网站。
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非常感谢恩师的治丧委员会让我作为学生代表来发言。两年前,当我们大家一起为恩师举办90大寿时,恩师的身体并不好,所以我们的聚会办得隆重而又简单。但随后,每次去看望恩师、看到他身体恢复得越来越好时,我们都期待能为恩师庆祝100大寿。所以当25日接到徐德师兄电话、马上赶到医院、见到恩师已处弥留之际时,甚感意外,后虽然经医院尽力抢救,但终未能挽回恩师的生命,恩师在第二天凌晨2点安详离开了我们。我们失去了一位象朋友一样的老师、象父亲一样的师长,痛心万分。这几天,跟随恩师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场景一幕又一幕地在眼前浮现。
我16岁插队,10年后在恢复高考的大潮中考入了上海财经学院,成为学校复校后的首届学生。聆听了包括恩师在内的许多大师的精彩课程。非常有幸在撰写大学毕业论文时,恩师是我的指导老师。在本科毕业前夕,我考取了恩师的研究生,跟随恩师从事成本会计研究。随后又考取了恩师的博士生,从事审计研究。1992年顺利取得了博士学位。1994年又先后被上海财经大学评为教授、博导。在恩师的悉心指导和精心栽培下,我用了15年时间,实现了从一个小农民到大学教授、博导的转型梦想。以后,我又担任了毕马威上海的合伙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副院长。回顾我人生发展的历程,恩师象一盏指路明灯,指引我一步一步往前走,使我在人生道路上取得了不小的飞跃,也从恩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我是这样,我的师弟师妹们同样如此。
在跟随恩师学习研究过程中,恩师常常教导我们,要做学问先做人,人正学问真。做学问的目的是为社会作贡献,不是为自己图名利,只有有了这样的观念,才能脚踏实地地做出对社会有用的研究成果。他是这样要求我们的,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所以无论是他早期的研究成果例如会计“六账”理论、成本核算“品种法”的提出,还是后来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会计制度设计、制度基础审计等方面的开拓创新,都能根植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在大量了解国外的发展现状和国内的应用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既有理论价值又能实践应用的观点和思路。他在80年代早期撰写的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系列文章、和龚清浩教授一起编撰的《会计辞典》以及和我的师弟朱荣恩、徐建新一起编写的《会计制度设计》和《内部审计》等教材,都体现了恩师人正学问真的学术追求。
恩师治学和传道授业的另一个特色是倡导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改革开放热潮刚兴起之时,恩师就和娄尔行教授等创办了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和深圳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这在当初的会计教育界是引领风气之先的,不仅让年轻老师和研究生真切地感受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作用,同时又实实在在地培养出了一大批既懂理论又了解改革开放实际的年轻教师。但事务所的创办极其艰难。在开拓深圳大华的前期,恩师亲自带着我一起去跑财政局、工商局,亲自找房子,访客户,所用的公关手段就是赠送恩师的《会计辞典》,所以当初每次去广东,都要带上一大包《会计辞典》。有一次在深圳,由于连续的劳累加上开拓工作的艰难,晚上恩师心脏病复发,于是马上服药并叮嘱我说:小谢,如果我晚上心脏难受敲床头柜,你就先给我吃这个药,然后再吃那个药,那天我整个晚上不敢入睡,第二天早上看到恩师缓过来了,我才放下心来。恩师的辛勤努力为深圳大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也为我们年轻老师和研究生了解特区发展和研究会计审计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实践基地。我有幸参与其中,受益匪浅。
恩师一直倡导和要求我们,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学者,一定要做到,站起来能讲学,坐下来能写文章,走出去能指导实践。恩师这种培养学生的风格在会计教育界也独树一帜。所以当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每门课程的成绩就是要公开发表一篇文章,并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到事务所去做审计或咨询,能解决实际问题,以将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过去的30多年中我们是按照恩师的这种要求在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同时也在以恩师倡导的学风在指导和要求我们的学生。
恩师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是一位严师,但在生活中象一位慈父。在和他一起接待外宾时,他会叮嘱你一定要穿戴整洁,穿西装戴领带。在和你聊天时,他会给你讲很多历史故事,他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之多、记忆力之好,学生望尘莫及。恩师非常爱生活,即使到了晚年,还经常邀约我们一起去美国旅游度假,但每每相约,总是因各种事情难以脱身而未能成行,现在已成了我的终身遗憾。
恩师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人生的楷模,他在为人治学、培养学生、贡献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使我们所有接受过恩师教诲的学生终身受益。在送别恩师之际,我们可以告慰于恩师的是,恩师的学生都学有所成,有的成了大型咨询公司的董事长,有的成了大型企业的老总,有的成了大学教授、科研精英、教学骨干,有的成了大型金融企业的高管。当我们这些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为社会作出了一些贡献时,我们要特别感谢恩师的精心栽培。
今天,恩师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恩情永存!师恩浩荡,学生将终身铭记!
安息吧,恩重如山的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