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薪抢人VS下沉竞业协议 大券商“掐尖”人才抢市场
券商“抢人大战”突然拉开帷幕。
以高薪著称的中金公司(601995.SH)大规模招聘引发市场热议。就在不少券业人才递送简历谋求职位的同时,日前,一张标有头部券商投行薪酬数据的截图流出。其显示,头部券商中信证券(600030.SH)投行SA(高级经理)到VP(副总裁)的底薪对标中金公司进行上调。同期,中信建投(601066.SH)也被传出将对标中信证券进行涨薪。
人才流动压力突至。8月9日,知名业内公号上,一则海通证券(600837.SH)要求债券融资部门超过400名全体员工签署竞业协议的爆料突然发酵。竞业协议向全体员工的下沉和爆料中具体条款的严苛,被市场解读为来自券商“人才保卫战”的反击。
就上述多起传闻,《中国经营报》记者与数家券商一一核实。截至发稿,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婉拒了采访,海通证券回应称,“关于‘签署竞业协议’一事,网传消息不属实。”中信建投暂未回应。
暂不论传闻的细节如何,这一波扩招、涨薪、下沉竞业协议的热议已然将曾覆于平静水面之下的券业竞争推至水面之上。去年年末,券商投行涨薪传闻的热度还未消散,即将进入“秋招”,激烈的人力资源竞争就在眼前。这一波波“抢人战”背后,券商行业已然进入到竞争的深水区。头部券商已“正面交战”,面对如此激烈战况尚没有发声的中小券商又将如何自处?被市场反复提起的“二八效应”洗牌或已然到来,市场格局裂变的阵痛或正在这些热闹中悄然来临。
涨薪!涨薪!
近期券商行业普遍关注中金公司正在进行的大规模招聘。“业内很多朋友都去面试了。”一位券商行业人士告诉记者。
中金公司一直以来以高薪闻名。其招股书中就明确披露,公司员工薪酬水平在披露期中较北京当地“金融业-资本市场服务”行业平均薪酬高出一倍,并称这是为“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和持续吸纳优秀人才提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薪酬标准”。
而此次招聘,中金公司提供了较多岗位,从投行到IT,从资管到研究,且不少岗位的工作地点均在北京。北京作为券商兵家必争之地,头部林立,人才聚集,这或对不少同行的相关人才流动造成一定压力。
记者根据中金公司官网披露数据统计,近半年来(以8月10日最新披露的一个岗位需求起算)社会招聘里放出了555个岗位,其中仅近一个月,就有108个岗位虚席以待。这半年来的500多个岗位里,投行相关需求有87个,财富管理相关需求114个,固收相关需求67个,信息技术和职能管理部门中与IT相关的岗位不下百个。上述500多个岗位中,有346个岗位工作地点就在北京。
在高薪和“中金招牌”的吸引下,不少券商人才向中金公司流动。紧接着,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等头部券商涨薪传闻迭起。一张标注有中信证券、中金公司SA1到SVP职级底薪的图片广为流传。该图所载数据显示,中信证券投行SA职级的底薪将以3.8万元(月薪,以下同)起步,VP则从5.5万元起步。就在该图片流出的同时,在某知名问答类的社交平台上,多个涉及中信建投薪酬的问题下,有匿名人士称,中信建投将对标中信证券或中金公司涨薪,应届生起薪3.8万元。
有业内人士提及,SA职级一般是从业1至3年的年轻员工,从SA升到VP则再需要两到三年。也就是说,上述图片所示的涨薪,主要集中在年资相对不长的投行人才。
不过,记者就上述传闻分别联系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方面。其中前两家券商相关人士婉拒了采访,截至发稿,中信建投亦未对上述传闻作出回应。
“人才保卫战”开打
虽然上述问答社交平台上的传闻未能获得证实,但关注薪酬问题的匿名人士所提到的担忧却显得颇具现实意义。该人士提及,随着头部券商涨薪,“三中一华”(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华泰联合)不仅在业务上,在待遇上也甩其他券商一大截了。
在头部券商高薪揽人的压力下,有券商开始采取措施打响“人才保卫战”。
据媒体援引行业人士所述,面对中金公司的大规模招聘,“有个别券商公开向中金提出抗议,也有券商进行了人事冻结。”
而更被市场关注的是,8月9日流出的一则关于海通证券(600837.SH)要求债券融资部门超过400名全体员工签署竞业协议的爆料消息。根据该消息,海通证券要求债券融资部门超过400名全体员工签署竞业协议,且协议约定内容十分严苛,例如如果有员工离职后入职同行业公司,则需要向公司赔付近12个月总收入的3倍金额作为赔偿。
就此消息,海通证券对记者回应称,“关于‘签署竞业协议’一事,网传消息不属实。”但其并没有对哪些部分不属实进行描述。据更多公开报道和匿名信源所示,海通证券确有意推动竞业协议的签署,只是具体方案,如金额、签署范围等尚未确定。
除了以签署竞业协议、人事冻结等措施挽留人才,行业人士认为,提高待遇才是“人才保卫战”的根本有效手段。但这对于中小券商而言,向应届生开出高底薪,似乎仍不常见。记者梳理近期发布招聘计划的中小券商看到,同样的岗位和相似要求下,头部券商和非头部券商给出的薪酬区间跨度极大。面向年轻投行人才、要求从业在1至3年的债券承做岗位,头部券商给出待遇最高可在3万至6万元之间,而中小券商则给出1万至1.5万元间。
“马太效应”阵痛袭来
“就证券公司而言,‘马太效应’愈发凸显,市场也愈发呈现出‘二八分化’的格局。”山东财经大学当代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华提及,“头部券商高薪揽人、下沉竞业协议是其资本实力、市场话语权的一种外部表现。究其内在逻辑,券商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投研能力,属于人才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要有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撑,最终才能更好地为客户、为市场创造价值,获得自身进一步的良性发展。所以,涨薪、竞业协议都是为此服务的手段。再延展来看,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中,头部人才逐步向提供高薪、稳定、口碑溢价的头部券商流动,从而造成尾部券商人才流失压力,在同一逻辑下,将进一步造成尾部券商的核心竞争力下滑,市场格局因而呈现‘两极分化’,甚至最终会形成行业‘寡头’。”
以人才密集型的投行业务为例,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2日,今年以来纳入统计的77家券商(作为主承销商)股权承销金额合计约8462亿元,其中单家承销金额排名前四的正是“三中一华”,这四家券商在该口径下合计承销金额几近占了总额的一半,达到约4090亿元。剩下73家券商分食剩下的一半市场。
这其中,紧紧排在“三中一华”之后的“沪上两巨头”国泰君安(601211.SH,排名第五)、海通证券(排名第六)就合计拿下了925亿元。其他传统头部如东方证券(600958.SH)、招商证券(600999.SH)等排名在前十的券商,与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合计承销1780亿元左右。若将上述承销金额看作市场份额,那就意味着,目前排名前十的券商拿下了近7成的市场份额,留下近九成同行(67家券商)分割仅有的近三成。
券商的债券承销情况同样如此,纳入Wind统计的96家券商合计总承销金额约6.3万亿元,“三中一华”和“沪上两巨头”占到前6席,这6家合计承销金额就达到3.23万亿元,占全行业承销金额的一半。
从上述统计来看,尾部券商,无论是股权承销还是债券承销,情况都不容理想。Wind数据显示,有59家券商股权承销规模在100亿元以下,有29家券商在20亿元以下。其中,承销金额排在最后三名摩根士丹利证券、汇丰前海证券、开源证券截至目前承销金额分别为1.01亿元、3000万元和暂无数据。而摩根士丹利证券和汇丰前海证券的承销来源主要是增发项目,两者的市占率分别为0.03%、0.01%,相较增发市场市占率最高的中信证券(23.83%),仅在该项目上的承销金额差距达到790多亿元。
此外,有59家券商债券承销规模在200亿元以下,23家券商在50亿元以下。其中,承销金额排在最后三名的券商(排除资管公司)银泰证券、摩根大通证券、金元证券债券承销金额分别为6亿元、8.75亿元、15亿元,市占率分别为0.01%、0.01%、0.02%,相较债券承销市占率最高的中信证券(12.98%),仅承销金额差距达到8000多亿元。
在此现象下,陈华提到,对于监管而言,或需把握具有垄断性行为的竞争和市场化竞争的边界。同时可以参考足球市场中俱乐部高薪挖角明星球员时所受到的限制,例如这类球员的数量占比等。
此外,他进一步提到,从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史来看,不少中小券商是从地方性券商逐步发展而来,多由当地国资控股,在相关市场区域内有先天的竞争优势。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优势更为明显,外部的市场化竞争被挡在了门外。但必须看到的是,随着经济发展,这种地方优势将逐步下降,市场化竞争最终无法避免,主动拥抱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才是生存发展的长久之计。
对于券商格局的裂变,拥有券商从业经历的资深人士、金旷投资的投资总监张海东提到,目前市场有一百多家券商,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无论是财富管理转型还是投行机遇,对于券商而言,蛋糕的规模增长,难敌竞争的加剧。“例如财富管理领域,除了券商内部的竞争外,第三方机构、互联网巨头的进入,已对行业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现有状况来看,券商行业想要实现整体的放量增长,难度较大。从行业发展来看,目前券商间逐步呈现出资本竞争的态势,一百多家存量券商,未来分化将愈发明显,处于尾部的小型券商较难避免在未来逐步被筛出市场,而头部券商则可能强者愈强。最终或像美国等发达市场,由几家龙头券商占据大部分市场,同时差异化提高,行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例如专注经纪业务、专注并购业务的细分龙头出现。
延伸阅读:
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高薪“抢人” “金融+IT”复合型人才成“香饽饽”
2017冬季十大高薪行业 财会排在第三位
哪类券商“盛产”高薪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