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复合型人才|专访上外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

来源:澳洲CPA 时间:2022-10-02 作者:澳洲CPA编辑:无忧草
打印 RSS |
导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无法胜任当下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而“外语+技术+专业”将成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全新技能标准。

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祥地之一,也一直处于复合型专业人才探索的前沿。多年来,上外坚持“多语种+”的复合型能力培养,希望能够培养出有“跨专业能力”的卓越人才。

今天,澳洲会计师公会有幸邀请到公会认证高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先生和我们一起分享上外的实践和经验,为大家揭开复合型人才的新时代需求。

本期嘉宾

章玉贵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以下内容根据和章教授的采访整理:

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外语+技术+专业

上外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为顺应中国改革开放从农村转向城市的潮流,同时培养匹配中国经济管理发展的专业人才,上外相继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外事管理、国际会计等专业,结合其外语见长的特色,培养了一批“外语+专业”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商业环境的改变,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先,“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无法胜任当下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而“外语+技术+专业”将成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全新技能标准。

这里的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  一是硬科技,即对于计算机等商业新技术的了解

√  二是软技能,包括理解国际经济与金融规则、精通全球性经济管理工具、善于国际沟通交流等等。

具体来说,我认为现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应该具备“适应全球经济金融与商业竞争的综合能力”,包括:

√  专业技术

√  宏观大势的把握能力

√  区域和国别情况的动态感知能力

√  对全球经济贸易和金融规则的透彻了解

√  对产业变迁的充分把握

上外特色的商业人才培养——国际化、专业化、多语种

国际化

疫情虽然在物理上隔离了国际间的一些交流机会,但是上外还是鼓励学生们能够放眼世界,接触多元文化,学习和进修世界高等教育的优秀成果与先进经验。

上外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1.引进来

上外与全球近500家高校和专业机构有国际合作关系,通过引进一流的国际课程、配备一流的国际师资和邀请一流的企业家面授,为学生们打开全球视野。

具体来说,上外邀请了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的优质教师,并引进符合中国教育规范的全球课程,培养学生的对国际产业和商业环境的动态感知,以及跨文化跨情景对话的能力。

学校也会邀请非常了解中国的跨国公司负责人,或在一流国际企业担任管理工作的校友来和同学们交流行业趋势和职业发展心得,让学生们能够对真实的国际化商业世界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2.走出去

学校也非常鼓励老师和学生真正走出国门,去不同的国家学习和交流。疫情发生前,学院每年都会有老师去到国际合作伙伴院校和研究机构去进行学习、交流或访问。每年,上外也积极选派优秀学生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公派开展学术交流,或攻读合作学位。同学们也可以通过多元化暑假时间项目、海外游学项目等,对自己的国际化视野进行全方位的提升。

在和澳洲会计师公会的合作过程中,公会也曾支持学生们的国际化发展,从实践中体验专业学习。我校同学就曾通过公会赢得“澳网工作机会”,参观了澳网公开赛的税务及财务运营部门,与国际赛事背后的财会精英们面对面,协助学院学生真正参与到国际赛事中去,提高了自己的国际视野。

专业化

今天的商业世界对于金融、财会等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格已经完全不同了。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科技的发展,也正在成为重要的专业基础,助推了会计学、金融学本身的发展,形成以数学、计算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统计学等理工学科为基石,赋能会计、金融、贸易、精算学等专业,培养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举例来说,如今进行财务分析、风险管理或资产定价等项目时,我们的财会人才都不在知识单纯的“账房先生”,他们需要同学们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大数据等专业基础,从而有能力识别可行的技术分析工具,来推进项目的进行。

上外近年来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以新工科建设为牵引,聚焦自然语言处理与大数据技术,致力于培养高端财务领域的技术人才。

多语种

作为外语见长的专业院校,上外坚持其多语种专业优势,鼓励和支持商科学生辅修语言专业。如今,上外的多语种金融人才实验班涵盖近30个语种,形成“多语言”能力,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的会计金融特色人才。

职业选择——选“对”的,不从众

商科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在我看来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  第一类是专业技术人才,即以技术起家的,通过不断更新技术知识,以一招行天下。

√  第二类是组织协调型人才,这类人才有足够的技术知识储备,又有良好的跨部门协调和沟通能力,能够成为企业中交流沟通的枢纽。

√  第三类是综合性人才,即精通技术,也有极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结合宏观战略思维,这也是当下企业非常需要的一类人。

那么,在做个人职业选择的时候,就要把个人理想、社会需求、个人优劣势进行有机分析,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举例来说,金融尽管一直很热门,金融学专业深受考生热捧,但并非每一位金融从业者都拥有“金融气质”,且能够在该行业取得突出成绩。你的性格是风险厌恶型,还是风险偏好型的,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是否适合金融这个行业。我经常听同学和我说,他(她)想做一个银行家、一个金融家,可是一旦加入工作,往往发现自己一不小心就撞得头破血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真实世界与假定世界的差别太大,眼高手低是常态化的存在,一个人的愿望和能力基础往往不匹配。

同学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在物理学这个领域,也许很多人再怎么努力也不一定会成为物理学家。但是,你可以通过转换思维模式,成为复合型人才,来寻找自己的发展可能。比如,你在法律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你也可以培养自己“法律+金融/会计”的专业人才。这种复合型能力在处理国际争端中,也是非常需要的。

所以,每个人的职业选择都应该基于自己的性格,选择做什么行业。有目的的去结合社会需求建立你配套的知识体系,以及专业工具和技能,把工具价值和你的人生目标结合起来,找到自己的专属坐标。

嘉宾简介

章玉贵,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金融竞争与产业变迁、中国经济。主要专著/译著有:《美元的逻辑》、《全球经济体系》、《中国经济突围》、《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基于上海的自主创新的视角》等;主持重大/一般课题、智库课题20余项;在SSCI一区期刊及国内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另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证券报》、《环球时报》、《联合早报》等报刊发表文章800余篇;是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上海广播电视台的长期特约嘉宾。

作为负责人,领导上海外国语大学金融硕士项目获得2018年全国评估第一名。

长期为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部门提供经济金融与产业发展决策建议。在国内首次提出构筑中国“经济高边疆”,首次提出培育和锻造中国“金融资本力”。曾获得“C919首飞突出贡献奖”。

点击这里,阅读微信原文。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