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适逢澳洲会计师公会进驻中国内地20周年,公会联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活跃在各行各业的财务会计专业人士,展开深度对话。通过他们的从业经历、所思、所感、所想、所悟,希望能够为更多财会人,在面对未来与不确定性时,提供前行的勇气与启发。
本期对话嘉宾
吴壹建先生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杰出校友代表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公司秘书
以下内容整理自澳洲会计师公会华东和华中区委员会会长虞正先生与吴壹建先生的对谈。
1.虞正:感谢吴总支持公会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这次联合访谈。首先,想请您简单地介绍一下您个人的从业经历。
吴壹建:
谢谢虞会长!我毕业于复旦医学院,本科是学医科的。毕业以后,最早从一家知名药企的基层药品营销岗位做起,一直到现在的管理岗位,基本都在医药这个行业里面。从2019年起,我担任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秘书(以下简称“董秘”)、公司秘书职务。这是一家国内最大的、在港股上市的医药分销领域的央企。
我负责董事会日常运作、与监管机构及资本市场沟通以及协助开展公司治理等相关工作,同时在业务领域,我还分管医药零售诊疗板块的工作,包括制定医药零售战略、年度目标、创新业务以及全面零售业务管理工作等。
2.虞正:作为一名医科专业背景的人才,当初为何会选择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进行财会领域的深造?
吴壹建:
医科的专业背景,确实会对整个医药行业,包括药品和医疗服务等的认知有帮助,相对比较容易进入这个行业。但随着工作的变化,特别是需要深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层面时,我感觉,实际上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还是要更广泛一些。
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以下简称“上国会”)的学习,让我有机会对财会知识进行一个系统性地学习提升,在面上拓宽,在点上补强,帮助非常大。在担任公司的董秘工作后,这个学习对工作帮助的体会就更深了。因为我目前承担了许多公司治理和与资本市场的沟通工作,而实际上很多上市公司需要跟市场沟通的东西,除了围绕运营战略以外,都是围绕财务基础信息来开展交流和沟通的。
在上国会学习之前,我也在清华和中欧也学习过,但很坦诚地说,在上国会的整个学习氛围上,专业的聚焦性、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真的是印象特别深刻的。毕业那么多年,我跟学院和同学之间的联系,一直是没有断的。可以说,在上国会一方面学到了很多知识,另一方面也认识了很多朋友。这些朋友各自工作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上,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且这个过程是持续的。
3.虞正:您个人会如何评价或者说看待,财务会计团队之于企业的价值?
吴壹建:
我觉得,整个财务和会计团队,对企业的价值,应该是一个赋能型,或者说是增值型的作用。CFO也好,财务也好,在企业扮演的角色,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企业账目的管理者或者说财会的决策者。管好账,做好合并报表,做好内控,是远远不够的。
财务会计团队,是会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它不是一个成本单元,是一个效益单元。
尤其是在上市公司这样一个层面,财务和会计团队,将更有机会给企业带来大的收益和成果。
以我所在的医药行业举例,对企业来说,创新是企业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创新需要投入,投入很多情况下是成本。那从财务角度,就需要综合考虑成本列支和短期、长期绩效的匹配。财务如果能够十分了解医药行业专业领域的东西,比方说商业创新、产品研发、管理创新等的逻辑,那从财务角度,就能更好、更直观地去感受到这样的一个投入和产出之间动态、有机的过程,更好解决中短期,或者是中长期匹配的问题。
此外,不管在医药行业,还是在其他行业,都要看资产的回报。
怎样使得企业资产效率或效益最大化?
除了提高边际收益以外,还可以提高周转率。而周转率提升的要求或目标,实际上是会去指导前台的一些营运和业务活动的。在医药的流通里,如果要加强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那必然要去优化营运周期。营运周期则可能涉及到应收款、应付款、库存及其周转等,而这些必然会涉及到前台的采购、销售、包括库存管理、物流这一块。这个是一串的,一个赋能型的财务团队将更多去考虑这些活动的整个过程,并最终通过推动前台营运,为企业贡献价值。
4.虞正:谈到创新投入,您是如何看待创新投入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在财务管理上面面对的短期现金流管理和成本管理之间的冲突?
吴壹建:
整个药品的创新有自身的规律。作为高级的财务管理人员,我认为:
首先要从战略层面理解。
创新是一个企业最本质的存在价值。企业如果没有创新,那实际上就停滞不前了,未来的发展必将承受巨大的影响。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这些创新都是需要有一个战略性的导向,或者说战略定力的。高级财会人员对这一块的认识一定要深刻。
其次,要匹配好资源。
有些投入,可能就是打水漂,就是没有回报的,那这个冗余,怎么来管理?你如果理解了创新,理解了业务,你会有一种直觉和本能去判断这样的创新业务到底值不值得做。很多商业判断和决策并非总会面临清晰的选择,很多事情要靠拿捏,在决策点上往往是由感性来主导的,但这个感性是基于长期理性积累的结果。因此靠什么拿捏?就是靠对财务和对业务,这两个综合在一起的专业理解,这个持续性的专业理解是渐悟,而到了决策时,就是顿悟。高级财务一定要往这个方向走。要把业务和财务融为一体思考,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自然和本能的反馈和判断能力。
5.虞正:再聊聊董秘这个角色。目前,市场中不少上市企业的董秘是从高级财务人才转型过来的,您怎么看待这个趋势?
吴壹建:
董秘是上市企业面向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窗口。
这个角色更像是一个资讯整合者,一个信息和实践的整合者、传递者。一方面要发布很多信息和资讯,另一方面也要把企业不同部门、不同职能角色的实践传递给投资者。比如说你的董事长,CEO,CFO和业务领导者是怎么做、怎么想的,整合在一起,给到市场。让投资者了解到这是一家活生生的企业,一个能够被人格化的企业,那投资者们对这家公司的判断和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董秘在这个过程当中起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此,回到您的问题,我认为,从合规和公司治理等多个角度来看,财会专业人才出任董秘的角色是非常合适的,财会人才在战略、预算、静态数据披露等等方面有自身、先天的优势。
但我认为,把信息披露做好、把合规做好,把治理做好,不要出错,这些东西是最基础的。资本市场反映的是对企业未来价值的判断。如何在静态的信息之上,让投资者建立对公司未来战略的纵深和商业的想象力。向他们传递企业是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和充满可能性的,让投资者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对董秘这个角色提出的挑战,我自己也在不断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着。
6.虞正:那在您看来,未来3-5年,哪些能力对董秘这个角色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呢?
吴壹建:
第一,是知识面。
需要学习再学习,持续不断地学习。除了合规要求的每年必须学时要求以外,提升商业洞见能力这方面的学习也是不能停的。并且,还要不断寻找学习的机会,结合你的行业、企业,去主动寻找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来增加对商业洞见的敏锐度、理解力、系统性的表达能力,我认为得有这个意识。
第二,一定要躬身入局,要实践。
董秘可能不会像CFO、CRO、CHO一样深入到具体的条线来进行管理,但是这些条线里面你必须要有一个相当程度的体验、或者说实践。以自己的经验来看,因为我工作时间也比较长了,业务做过,投资也做过、人力资源也管过。成为董秘后,突然会发现,所有过往的这些各个专业领域的历练,都成为了我个人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是非常有帮助的,会提升做好董秘这个角色的基础能力和信心。
7.虞正:最后一个问题,您怎样看待国际化视野对于董秘的帮助?
吴壹建:
从未来的职业发展来看,培养全球化视野对董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全球化实际上是一个格局、是一个视野或认知。从你所在的企业,到行业,到全国的行业,再到全世界的,这是不同的格局高度。在不同的格局上去思考问题,观察现象、分析现象,一定会有不同的体验。从高维往低维看,风景肯定是不一样的。
在这一点上,培养或具有国际视野的认知对于一个全球化时代,包括董秘在内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董秘这样的一个角色,全球化视野,我认为一定不能放弃对这个领域的学习机会,一定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全球化或者跨界业务发展上参与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个视野、这个认知,在判断企业的战略,行业方向的时候,一定会有局限性,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会有局限性。
嘉宾简介
吴壹建先生是国药控股董事会秘书、公司秘书,拥有近三十年医药行业的管理经验。曾先后担任多家上市公司高管,熟悉公司治理、资本市场、医药企业购并、管理等。吴先生本科毕业于复旦医学院,后获得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高级财会人员专业会计学硕士学位,具有执业药师、基金从业人员资格、香港联交所公司秘书资格等。2021年获得《中国融资》最佳董事会秘书奖。
点击这里,阅读微信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