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财务舞弊观察
编者按
   A股市场诞生20余年来,从不乏各种造假的上市公司。这些企业造假的动机各异。有通过财务造假虚增利润图谋跻身于资本市场的,像绿大地、万福生科等“明星”公司即属于此列;有通过粉饰业绩以便能从银行“圈钱”的,当年的蓝田股份就是典型代表;还有的虚增利润,既不为上市也不为从银行贷款,而是为了规避暂停上市甚至被退市的命运,青鸟华光即涉嫌如此。上市公司利用林林总总的造假手段,让投资者防不胜防。
    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两市共有38家公司收到罚单,其中,多数公司被处罚,原因就在于一些重要信息披露存在偏缺。
    20多年前鲜见的各种技术如今可以隐藏一般的管理不善行为和明目张胆的舞弊,其规模之大,令许多老派审计师大跌眼镜。
监管部门动态
2015财务舞弊面面观
会计差错
  • 华锐风电业绩造假 安信保荐业务或被罚

    2013年3月7日,华锐风电公告,经自查发现,公司2011年度财报有关账务处理存在会计差错。同年4月12日,华锐风电再度公告,收到北京证监局《关于对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北京证监局称,经查,该公司部分业务单据、相关数据、财务记录失实,导致2011年度利润虚增。 八天后的4月20日,华锐风电发布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表示:公司经自查发现,公司2011年度财报的有关账务处理存在会计差错。经核实,公司2011年度净利润多报1.77亿元。 [详细]

虚增收入、成本
  • 键桥通讯连续四年业绩造假被罚60万元

    《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键桥通讯存在定期报告虚构营业收入、成本以及虚构应收账款回款的事实,键桥通讯虚增收入、成本以及虚构应收账款收回少计提坏账准备合计对当年度利润总额的影响是:虚增2009年利润总额1391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29.35%;虚增2010年利润总额447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9.01%;虚增2011年利润总额551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12.34%;虚增2012年利润总额926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14.36%。 [详细]

  • 两公司献丑:利润造假VS重大事项未公告

    康芝药业发布公告称,因为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海南监管局对其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处罚决定书显示,康芝药业采取提前确认销售收入以及应计未计期间费用的方式,连续两年虚增利润。海南证监局决定对公司“给予警告,并处35万元罚款”。[详细]

少结转成本、虚增年末库存
  • 上海物贸未披露拟处罚决定惹质疑

    上海证监局的调查显示,2008年至2011年期间,上海燃料为虚增利润、隐藏账面亏损,采用多种方法少结转成本、虚增年末库存,导致上海物贸2008年至2011年年报(合并)中资产和利润总额虚增,成本虚减。具体数据显示,上海物贸2008年至2011年年报(合并)累计虚增利润总额达到了2.66亿元。 2012年年报中,上海物贸并没有对2008年至2011年虚假记载情况进行追溯调整,而是将2008年至2011年隐瞒的所有亏损全部体现在2012年年报中,由此导致上海物贸2012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详细]

提前确认销售收入 并暂估成本入账
  • 神开虚假陈述索赔潮 致歉会当天遭起诉

    证监会查实,在2010年到2012年间,神开股份的全资子公司上海神开石油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开设备)在经营销售业务活动中,应部分客户要求为客户预开销售发票,在预开发票但尚未实际发货的情况下即提前确认销售收入,并暂估成本入账。 2012年底,神开股份一次性冲回了2010年到2012年度全部预开票但未发货的金额,其中,涉及以前年度的预开票但未发货的金额实际应调整以前年度收入和成本,但是,公司直接冲减了2012年的销售收入和成本。 [详细]

存货无法实施监盘程序
  • 皖江物流被出具非标审计报告

    皖江物流(600575)29日晚间披露,公司2014年年报被财务审计机构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根据审计报告,健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对皖江物流原子公司物流公司2014年期初金额为6.39亿元的存货实施监盘程序,也无法实施替代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详细]

财务数据差错
  • 泰达股份审计机构变更 财务数据“搬家”

    更改前后,泰达股份连续两年年报中的主要财务数据均发生了变化。调整前,泰达股份2013年的营业收入为101.4亿元,调整后变为85.5亿元;调整后,泰达股份2013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6亿元,调整后变为1.23亿元。调整前,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3亿元,调整后变为2.24亿元。[详细]

伪造银行承兑汇票
  • 博元投资涉案 三宗罪全解析

    事实上,早在去年6月,博元投资因重大违法违规被广东证监局立案调查。经过调查,博元投资曾于2011年4月29日公告的控股股东华信泰已经履行及代付的股改业绩承诺资金3.85亿元并没有真实履行到位。 而为了掩盖这一事实,博元投资在2011年~2014年,多次伪造银行承兑汇票,虚构用股改业绩承诺资金购买银行承兑汇票、票据置换、贴现、支付预付款等重大交易,并披露财务信息严重虚假的定期报告。 [详细]

隐藏负债
  • 佳兆业财务报表暗礁暴露

    此次出现违约的两笔离岸票据,分别为2017年到期的2.5亿美元优先无抵押票据和2018年到期的5.5亿美元优先无抵押票据,两笔票据的年利率分别为12.875%、8.875%,票息应付日期为今年3月18日和3月19日,应支付的利息总额约为5200万美元。然而佳兆业未在随后的30日宽限期内按时支付,最终成为首家美元债违约的内房企。[详细]

会计师观点
  • 上市公司虚假披露痼疾:盘点和函证藏“盲区”

    “上市公司财报的舞弊风险一直存在,会计师也是防不胜防。”一位注册会计师表示,“利用关联方虚构销售及关联方交易的非关联化操纵利润比较常见,但关联方交易的非关联化,没有监管部门的调查是不会被发现的。”[详细]

  • 审计舞弊:函证角度的触发与预防

    视野讯:审计工作不仅仅在于其复杂,更在于它总处于变化之中,而当前,这种状况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突出。20多年前鲜见的各种技术如今可以隐藏一般的管理不善行为和明目张胆的舞弊,其规模之大,令许多老派审计师大跌眼镜。[详细]

  • 有效的舞弊审计

    编者按:财务舞弊和舞弊审计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大部分财务舞弊很难被常规的审计方法发现。故对高风险客户,要想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必须实施非常规审计程序。[详细]

  •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发现技巧探讨

    把资金作为发现财务舞弊的重要起点,从近年来查处的财务舞弊案件及我局现场检查经验看,应警惕以下几类资金特征:(一)存在大额现金收款;(二)销售回款中票据占比过高;(三)大额银行往来未入账;(四)大额资金往来异常。 从资金入手发现财务舞弊线索,通常是在进入检查现场之后。在数据分析阶段,通常分析的资料有企业内部财务资料和外部资料两类。[详细]

上市公司违规盘点
  • 38家上市公司收到罚单 *ST国创粉饰财报

    信息披露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基本方法,因此,信息披露的及时、客观、准确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还是有一些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未能尽责,受到了监管部门的处罚。 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两市共有38家公司收到罚单,其中,多数公司被处罚,原因就在于一些重要信息披露存在偏缺。[详细]

  • 证监会:去年55家机构416人受到行政处罚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2月6日介绍,2014年证监会共对55家机构、416名个人作出了行政处罚,罚没款金额共计4.68亿元,依法对81名被执行人实施了催告程序,其中13人以公告方式催告,依法申请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等有关法院对47名当事人强制执行,共收缴当年及往年罚没款7.04亿元。[详细]

  • 149家上市公司获罚单金额合计达1.6亿元

    自2014年1月1日至今,有149张罚单飞入两市公司,被处罚的事由五花八门,既有财务问题,也有安全生产问题。不过,仔细甄别这些罚单提及的内容可知,上市公司们踩雷踩的最有技术含量的有四项案由:靠财技调节利润、股份代持、利用内幕消息牟利、隐瞒关联关系利益输送。 上述149家收到罚单的企业总计被罚金额高达1.6亿元。 [详细]

  • 2014年78家公司及当事人受处分

    截至目前,沪市有40家公司或相关当事人受处分。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以来,成城股份(现用名*ST成城)及相关当事人已是三度受罚,分别为2014年3月、5月和6月。博汇纸业及相关当事人亦是两度受罚,分别为2014年6月和12月。五洲交通及相关当事人、三峡新材及相关当事人、博汇纸业及相关当事人及天津磁卡及相关当事人等分别获得双料处分,即公开谴责和通报批评。[详细]

媒体评论
  • 上市企业财务造假几时休?

    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主要的监管手段还是以由证监会对涉案企业进行调查罚款为主,虽的确起到了监管的效果,但大多着重于后期处罚,无法在事件发生前作出应对,以“防患于未然”。投资者的利益一旦受损,想要追回又谈何容易。[详细]

  • 3·15A股造假公案:12罚单揭财务操纵伎俩

    跟承受着造假、陷阱之苦的消费者一样,叱咤资本市场多年的投资者也在忍受着上市公司的造假行径。在高智商的上市公司高管、中介机构的操作下,这种造假行为更加专业、更加隐蔽,万福生科(300268.SZ)、新大地、天能科技等一个个造假上市的案例就让投资者胆战心惊。[详细]

  • 那些年上市公司让人防不胜防的造假方法

    有通过财务造假虚增利润图谋跻身于资本市场的,像绿大地、万福生科等“明星”公司即属于此列;有通过粉饰业绩以便能从银行“圈钱”的,当年的蓝田股份就是典型代表;还有的虚增利润,既不为上市也不为从银行贷款,而是为了规避暂停上市甚至被退市的命运,青鸟华光即涉嫌如此。上市公司利用林林总总的造假手段,让投资者防不胜防。[详细]

  • A股“假面”舞会谁最耀眼

    又是一年“3.15”,“打假”再度成为关键词,而历年来A股的“假面舞会”上,上市公司也争奇斗艳。有的上市公司看起来表面光鲜亮丽,但实际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早期的银广厦、琼民源、亿安科技的造假事件,还让老股民记忆犹新,但还是有一批“不怕死”的上市公司前赴后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