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Asian Evaluation Week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独立评价局局长Caroline Heider:要培养做“评价”的人,更要培养用“评价”的人

(撰稿:肖祯)9月5日,由中国财政部和亚洲开发银行主办、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和亚洲开发银行独立评价局承办的“2016SHIPDET主题课程—亚洲评价周”活动在西安举行。1973年,世界银行业务评价局成立,这是现在独立评价局的前身。30多年过去了,独立评价局在世界银行依然是一个独立组织,负责世界银行集团相应项目的后评价工作。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独立评价局局长Caroline Heider出席论坛并接受了学院专访。

“独立评价局评价成果的反馈是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应用于其成员国的开发援助活动中。同时,它不断地将信息反馈给董事会,以加强其决策能力,帮助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Caroline Heider介绍说。
近年来,全球绩效评价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正面临着不少挑战。在此次亚洲评价周上,参会的官员与专家围绕评价这一主题,就全球发展领域内面临的新挑战与评价、评价新方法,以及评价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结果应用等问题展开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这其中,绩效评价人才培养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有声音提出,应该在目前学校基础教育环节就设置专门的绩效评价管理专业,培养大学生成为绩效评价的专业人才。另一种声音则表示,绩效评价需要既能够掌握绩效评价知识又精通其他专业领域,如会计、审计、医疗、交通等多元化的复合人才。
Caroline Heider对此表示,关于绩效评价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在未来将这种两种观点结合在一起。目前,有大学已经在本科、硕士、博士等阶段分别开设了绩效评价的相关课程。或者,可以把它融入到某个专门学科里面,比如经济、卫生等专业里,这些本身已经是很系统的一个专业,再把绩效评价这种课程引进去,培养出的学者们就是对专业领域和绩效评价都熟悉精通的人才。
“还有第三种,可以把‘评价’课程放到公共部门的管理里面去。因为,公共部门人员是最后绩效评价的使用者。应该说,不仅要培养能够做‘评价’的人,还要培养能够如何使用、如何运用‘评价’的人。现在这方面全球都有很大差距,比如,有很多政策制定者其实不懂绩效评价,也不会应用绩效评价,更不会把绩效评价结论或者经验教训用到以后的政策制定中去。所以说,我们培养的不仅是要做绩效评价的人,还要培养绩效评价的使用者,即要把评价结合到公共部门管理这里面去。”Caroline Heider 建议。
一直以来,为了更好推动绩效评价工作进一步深入,许多国家制定了专门的绩效评价政策,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评价理论及制度体系。但各国有各国的评价体系,关于绩效评价准则未来会如何趋同发展也在此次亚洲评价周成为讨论的焦点。
Caroline Heider分析,所谓“趋同”,不可能是指绩效评价具体的某些指标或者标准完全相同,只可能是评价“大原则”的趋同,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评价原则。因为,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文化,绩效评价要能够做到适应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文化。事实上,绩效评价最终还是要在适应自己国家文化的大背景下,结合具体项目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从而发挥出更好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