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原大连炼铁厂的档案室,两面墙边满满地立着几十个绿皮柜子,10年前就曾探寻过“评估第一单”的原大连评估协会秘书长郑广乐轻车熟路,他解释说:“评估第一单的评估表原件已经找不到了,10年前费尽周折,只在当时的一张会计凭证后面找到了评估表的复印件。”原大连炼铁厂的财务人员、现任大连坤达铸铁管有限公司总会计师马耀学在几个大纸箱子里找出了“评估第一单”的复印件。
这份手工制作的复印件只有十几页,比起现在的评估报告单薄了很多,但却如同一声惊雷,在当时并不知评估为何物的中国,为大连炼铁厂的引进投资提供了合理的证明,使大连炼铁厂的资产总额增加了300余万元,更让大连炼铁厂一方在合资之后的股比从47%左右达到了60%以上。
股比上的小小挪移,为大连炼铁厂带来了合资之后生产经营管理的主控权。
这一份薄薄的资产评估报告,是当时新中国首屈一指的独一份。资产评估的第一次亮相,就展示出了资产评估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强大保障力量,为我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合资控股权的争夺提供了技术保障,让当时对资产评估懵懵懂懂的各界人士第一次正视了资产评估的力量。
当时,无论是亲身参与过资产评估拍板的原财政局和原冶金局的老局长们,还是亲手制作出第一份资产评估表的评估人员以及财务人员,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创造着一个生机勃勃、前景无限的行业的首单业务,并在中国资产评估行业精彩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他们只是单纯地想在当时的引进外资中保证国有资产不再流失,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当时和港方谈判,为了股比的分配比例和标准僵持了很长时间,港方为了提高分配比例,一直要求按净值走。后来,听取了咱们财政局的意见后,才有了评估报告这个标准。”马耀学说。
马耀学平淡的话,却让人深刻领略了资产评估在招商引资中的重要作用。历史在不经意间就被创造,被铭记,被传扬,这就是资产评估这个行业的力量。
马耀学告诉记者:“港方也认可了评估的结果,使我们在评估结果出来之前漫长地拉锯式股比谈判对峙中占据主动,提供了支持。而在之后的实际经营过程中,我们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港方只在重大事项上发表意见,对于经营管理方面则主要交予我方。”这仅仅是评估第一单在具体业务上的影响。事实上,评估第一单还让当时未曾听说过评估的人们大开眼界,真正了解了资产评估行业的价值。
评估行业由此揭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