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注册会计师行业适应我国企业“做大做强”与“走出去”的战略,多年来财政部和中注协一直积极推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做大做强战略,战略的核心步骤是“用5至10年的时间,发展培育10家左右能够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跨国经营综合服务的国际化事务所。”
与一般产品与服务不同,审计服务不仅有着很强的信任品特征,而且审计服务的消费群体是社会公众,这使审计市场的运行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那么审计市场是依何种机制运行的?我国的审计市场能否达到优胜劣汰?事务所在市场中的表现如何?还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应如何使之进一步完善?
张存彦教授的《审计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一书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该书根据一般产品市场的履约机制理论、声誉理论和相关审计理论,结合审计契约的特殊性,通过模型分析了审计市场的各类履约机制,包括惩罚机制、激励机制、担保机制三类机制,还分析了各类机制的运行机理及其相互间的协调与制衡关系,构建起审计契约自我履行机制理论,作为对审计市场运行规律的总结及进一步实证检验市场运行状况的依据。
该书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分为国际大型、国内大型和地方性事务所三类,以我国审计市场为背景分别针对审计契约自我履行的惩罚、激励和担保机制进行了一系列实证检验。
一是惩罚机制研究。以政府监管部门披露的处罚信息为研究背景,以事件研究法检验受到处罚的各类事务所客户市场价值是否下降,并对处罚前后客户量和审计费用的变化进行对比检验,考察是否存在事务所因声誉下降而产生显著的经济损失,以及损失是否因事务所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来验证审计市场惩罚机制的有效性。
二是激励机制研究。将国际大型事务所和国内大型事务所设定为高质量事务所,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考察这两类事务所能否提升客户的市场价值以验证大型事务所是否提供了更高的审计质量,进而通过考察两类事务所是否取得更高的收费以验证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三是担保机制研究。通过在审计收费模型中加入代表初期业务的变量,用多元回归方法,以连续多年数据考察三类事务所在初次审计时是否存在折价,以及存在的折价是否与事务所类型有关等问题,检验事务所是否进行了担保性投资,不同类型的事务所折价是否存在差异以验证担保机制的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