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的院长;也是微博上妙语连珠的大V。
2001年,他加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的最初建设团队,见证着学院的成长和发展,如今国际商学院已经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学规模最大的院系。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这位为北外国际商学院耕耘20余载的“牛”院长,和我们一起分享他对商科教育的期冀和展望。
本期嘉宾
牛华勇
澳洲注册会计师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
以下根据牛院长的采访进行整理:
1.一年前,您曾在自己的微博上聊过“理想中的商学院”这个问题。那么在一年后的今天,您认为“未来的商学院”又会是什么样子的?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看法?
未来的商学院,必定在价值观和烟火气上是一以贯之的,这也是商学院存在的价值。它一定会和全社会一道坚定地捍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坚定地恪守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基础上的创新和创造。
不一样的地方,在未来,商学院必须和其他的学科,尤其是理科、工科等学科交叉融合——这也是未来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那就是商业的创新一定是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2.疫情发生以来,根据您的观察,商科教育的方式及理念带来了哪些影响?催生了哪些变化?
疫情以来,全球的商科教育,都处于巨大的变化之中。尤其是教育科技的作用,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但反过来,最本质的东西没有变,因为教育科技下的远程技术,还不足以让学生得到同等程度的线下学习体验。
商科教育和其他的学科不同,我们学习的,除了书本和课堂上的知识,还有大量现实中的、实际商业中的知识,或者经验。对于商科教育来说,目前我们还做不到完全线上。
另外一点是,疫情导致了中国商科教育和其他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的割裂和脱钩,我们的国际交流大幅度减少,学生对全球化的认知,从以前的熟悉到今天的略微陌生,这对于我们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我们需要寻求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为国家和社会的高层次人才需求继续做好服务。
3.为什么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觉得,商科和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之一,也是商科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创新。我所理解的创新的核心,就是把本来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全球化的确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并不表示全球化不重要了。全球化只是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下一轮的全球化,会在本轮全球化矛盾的解决中,逐渐萌芽和升级。商科的学生应该去考虑,我们怎么做,怎么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去引领下一轮的全球化进程。
最近发生的事情证明,即使发生了军事冲突,对立的双方,也都没有办法完全和对方割裂。这充分证明了,脱钩是没有未来的,是两败俱伤的,是不聪明的做法。加强合作,美美与共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在北外,我们一直把全球化放到我们最核心的办学目标中。我们的跨文化课堂、跨文化活动、跨文化实践,跨国跨区域的交流访问,丰富而多元。总的来说,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全世界交朋友。
全球化能力的核心,在于体验和应用。让不同国家的学生有机会,在一起学习、辩论甚至争吵,会极大地增加他们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尊重。一旦没有了接触,全球化人才的培养就成了无本之木。
4.如果要总结几点国际化商科学生一定要具备的技能或素养,您认为有哪些?为什么?
我们希望通过学院的培养,能帮助学生具备“全球胜任力”,这里具体包括了:
外语表达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商业运营能力;中国故事讲述能力。
5.您提到了数据处理能力,那在您看来,贵校平时的教学中是如何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的呢?
近年来,教育部一直在提倡“新文科”教育,本质上,就是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在北外国际商学院,我们已经大规模开设了包括计算机语言、数据库与数据结构、大数据商务分析等不同类型的融合交叉课程,组建新型交叉实验室等,让学生尽可能融入最新的技术进步中,把科技进步与商科教育深度融合。
6.作为拥有 11 万粉丝的微博大 V,您如何看待社交媒体对于个人品牌建立的作用?
社交媒体对于我们向社会各界传递有关北外商学院的各种信息是非常有利的一个渠道。比如在我们的硕士生招生中,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社交账号的作用。
当初我开设微博账号,是因为我们学院有同学在微博实习。我大量的新媒体的东西,都是从学生那里学到的。从我的角度,这是保持自己不被淘汰,尝试着与社会沟通的一种方式。
7.今年的新学期,高校将迎来第一批高中三年与疫情为伴的本科新生。对于这批可能没有“完整”体验高中学生生活的新生,您希望他们能够在接下来的大学四年里获得什么?
我觉得,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和灵魂的自由,对真理、知识和未来的渴望;然后是生活上的自由,希望疫情过去,同学们尽情享受美好的青春。
8.您曾经以一句“你们未来好好发展,有一天回来给学院捐楼”的趣言鼓励学生干事创业,创造自己的职业可能。那20年后的今天,您觉得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您对他们又有什么样的期许和鼓励?
捐楼这个梗,是商学院流传了20年的一句话,是商学院毕业生都耳熟能详的一句“玩笑话”,这句话代表的是一种奋斗的精神,毕业生给学校的贡献,可以是全方位的,比如给在校同学分享自己的奋斗经历,给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以资助,当然,在有特别大能力的时候,也不排除为学校做一些大的财务贡献。但我想强调的就是一种永不落幕的奋斗精神,让这种精神,成为毕业生的一种文化。
对于今天的学生,我希望他们:
√ 在短期内,成为科技与商业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 在中期之内成为能够融会贯通科技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社会栋梁人才;
√ 在长期中能够成为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为更加健康、美好的国家和社会而不断奋斗的人才。
嘉宾简介
牛华勇,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
兼任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管理委员会委员、澳洲注册会计师(CPA A√st.)、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金融科技与算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评价方法与应用分会理事、中国管理50人论坛成员、“新商科建设与国际化发展联盟”副会长、“丝绸之路商学院联盟”秘书长、腾讯公司《腾云》杂志“云中智库”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语言与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