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监管罚单上半年超7亿元 信贷违规成“重灾区”
伴随着金融强监管、严监管的常态化,监管部门近年来加大了对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同花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及外管局3家监管机构共对37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出944张罚单,累计罚没金额达到7.28亿元。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上半年银行业的罚单数量和金额较去年同期呈下降趋势,同比下降20.8%和47.9%。单张千万元级别的罚单仅2张,较去年14张罚单大幅减少。从监管处罚的事由看,涉及信贷违规的罚单数量达到540多张,超过总数一半。而农商行和农信社上半年罚单数量和金额都超过了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
监管高压态势
2024年监管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大。
自去年年底以来,监管部门多次明确强化“五大监管”,要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为合规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也让违规主体付出应有代价。所谓的“五大监管”即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而让违规主体付出应有代价则主要指向了监管罚单。
相关数据显示,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及外管局3家监管机构上半年共对37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出944张罚单,累计罚没金额7.28亿元。其中,农商行的罚单数量占比超过30%,涉及金额约2.06亿元。
从单张千万元级别的天价罚单看,今年上半年一共2张。虽然千万元级别的罚单数量有所减少,但是百万元级别的罚单数量仍然高居不下。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97家银行合计收到158张百万级别的罚单,其中农商行收到的数量最多。
“这两年国有大行和股份行都格外重视经营合规性问题,天价罚单的数量减少了很多。但是,中小农商行的数量多且风控能力相对弱一些,‘吃’到罚单也就更多。”一位接近监管的人士称。
“如今银行合规审查贯穿到了业务全流程。一旦业务合规过不了,该业务就会被银行果断放弃。”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从目前银行机构对监管合规来看,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有的罚单时间跨度可能有一点大,不是银行当下的问题,可能银行已经整改完成了。”
实际上,2024年监管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检查力度也越来越大。今年3月2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2024年度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部门预算》。该文件披露,根据年度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和现场检查计划等,开展执法办案现场检查工作量约合37万人·天。其中,对于银行机构现场检查工作,预计派出银行机构检查组约2600个,检查银行机构约3200家次,投入执法检查工作量约28万人·天。
记者注意到,《2023年度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部门预算》中提及,2023年预计派出银行机构检查组约2000个,检查银行机构约2500家次,投入执法检查工作量约20万人·天。相比2023年而言,监管对银行机构派出的检查组数量和检查银行机构的数量都呈上升趋势。
“很多地方监管的专项现场检查都是带着问题来的。除了常规的业务检查之外,还有的检查是事件性的检查或者涉及到线索举报等,情况都不一样。”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
信贷违规“高发”
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一直是监管检查重点。
在上半年监管开出的900多张罚单中,涉及银行信贷违规的罚单数量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
2024年5月,监管开出的罚单数量多达120张,涉及贷款业务管理、账户管理、反洗钱、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理财以及保险业务等方面。在这些罚单中,被罚事由大部分与信贷业务相关,包括贷前调查不尽职、贷后管理不到位、虚增存贷款规模以及信贷资金被挪用等行为。
以一家国有大行的罚单为例,今年5月该行河南省分行及其他6家分支机构合计被罚665万元,主要问题涉及贷前调查未尽职、贷后管理不到位,违规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发放虚假用途的抵押贷款,以及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等情况。
记者了解到,“贷前调查未尽职、贷后管理不到位”属于银行贷款“三查”范围,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贷前调查指的是在贷款前重点调查借款人的贷款信息的真实性,是否符合贷款的要求,一般会调查贷款人的资质、征信、贷款用途和贷款担保等情况;贷时审查指的是银行审查人员对调查人员提供的贷款资料进行核实,提出审核意见,按银行贷款规定进行审批;贷后检查指的是在贷款发放完成后,对贷款人进行的一个综合检查,是否按照合同的规定执行和是否按规定使用贷款等,如果贷款人使用不当或有风险行为,可提前收回贷款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家国有大行信贷部人士表示:“部分企业贷款出现风险事件造成银行信贷不良之后,银行会对贷款流程重新审视。通常情况下,贷款‘三查’不到位属于向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贷款或贷后管理不善。”
该国有大行信贷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一旦出现风险,处置不良的难度比较大。以小微企业经营贷为例,多数银行大额信贷过于依赖于抵押资产。但是,这两年很多通过拍卖、市场转让等途径处置抵押物所得往往无法完全覆盖不良贷款余额,银行仍要承担资产损失。
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一直是监管检查重点。上述国有大行信贷部人士表示,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资金不能用于购房;企业的流动性贷款、并购贷款、经营性物业贷款资金也不能被挪用于房地产开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监管在合规性审查中,对银行信贷资金的用途和流向有严格要求。但是,企业在日常结算和资金周转时采取对公账户及多个个人账户同时使用等情况,使银行对企业的资金来源及实际最终用途监管难度增大。
“企业可能将银行贷款先周转至其上游客户,然后再通过多次划转进入不符合借款用途的去处,这会使企业资金链逐渐陷入周转紧张的局面且银行无法对其实际还款能力做出客观判断。”该国有大行信贷部人士称。
此外,部分银行被罚事项还涉及虚增存贷款规模的问题,虚增方式包括发放无实际用途的存单质押贷款、利用资金中介虚增存贷款规模、以贷转存滚动办理授信业务等。
据记者了解,由于今年上半年一段时间银行存贷利率出现倒挂情况,企业贷款直接转存款的情况有所增多。企业从中实现盈利,而银行则做大了存贷规模。
业内人士表示,金融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建立在合规经营基础上的。一些金融违规的乱象会聚集风险,不利于金融整体稳定发展。“银行罚单的背后是金融监管部门加大力度推动金融规范发展的信号,也是警示银行机构在经营过程中要强化内控,做好风险防范和管理,有效避免类似事件再发生。”
延伸阅读:
金融监管总局为普惠保险定目标确保买得起
金融监管总局公布今年规章立法工作计划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