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荆门:以‘系统审、审系统’模式探索全市审计‘一盘棋’新路径”
近年来,荆门市审计机关创新审计理念,大力探索“系统审、审系统”审计模式,聚焦群众关注的殡葬、教育、养老、涉农等重点行业领域,坚持市县审计机关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实现了相关行业体制性、机制性重塑,为加快构建全市审计“一盘棋”格局、发挥全市审计“一盘棋”效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坚持谋篇布局“系统审”,推进重点领域市县审计“一体化”
多维调研精准立项。紧紧围绕全国、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及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重点行业,按照“调研一年、审计两月”的工作思路,组织全市审计机关开展全行业链条的系统化调研,精准捕捉行业痛点与政策堵点,明确审计靶向,及早谋划确定下一年度审计项目。比如,在全市殡葬行业体系审计前,立足“葬有所安”的民生底线,通过召开12个部门座谈会、开展万人问卷调查,系统梳理国家及地方殡葬政策法规40余项,精准识别出“基本服务收费不透明”“公益性公墓规划滞后10年”等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核心问题;在教育系统审计中,紧扣“教育强国”战略部署,围绕“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均衡发展”三大维度,通过数据分析、实地走访、案例剖析等方式,锁定教育资源城乡配置失衡、校园食堂监管缺失等7类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症结,确保审计重点与政策要求、民生期待同频共振。
市县联动聚合力量。打破层级界限,以一体化机制破解审计资源分散难题,整合审计精干力量与数据资源,构建“大兵团”作战模式,形成全市联动审计格局。如在殡葬审计中推行“八统一”组织模式(统一审计目标、统一工作方案、统一人员调配、统一数据标准、统一进度调度、统一质量管控、统一整改要求、统一成果运用),整合市县两级50余名审计骨干,组建政策研究、数据核查、现场督查三个专业专班,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审计矩阵,实现“审计一地、规范一域”的系统治理效应;在教育系统审计中打破股室职能壁垒,构建“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调查”深度融合机制,设立预算执行审计组、资产管理审计组、食堂运营审计组等4个专业化小组,通过建立周工作例会、月进度通报、跨组协作会商等制度,实现审计资源的最优配置,工作推进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5%。
清单管理规范流程。推动市县审计干部集思广益、同题共答,以审前评审、座谈、调研等形式,积极听取行业专家、一线审计人员、群众广泛意见。将审计标准细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清单,明确重点事项与考核指标,确保审计过程有章可循、问题定位精准。如在涉农审计中聚焦资金管理“点多、线长、面广”特点,编制《涉农专项资金审计操作手册》,精心绘制“政策研读—资金追踪—项目核查—效益评估”四步工作流程图,细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精准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合格率等25项量化考核指标,为审计人员提供“菜单式”操作指引;殡葬审计中制定了《殡葬服务收费合规性核查清单》,将政府定价项目执行情况、公益性服务免费政策落实情况等18条刚性要求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核查要点,使80%的收费问题在进点审计3日内即精准定位,有效避免“撒网式”审计带来的资源损耗。
二、紧盯行业特点“审系统”,打造立体化审计“工具箱”
组织创新延伸审计触角。高效整合审计力量,通过立体化审计架构,穿透行业全链条,深挖行业内隐蔽性、系统性问题。在殡葬审计中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审计网络,纵向延伸至23个乡镇公益性公墓、17家民营殡仪服务机构,横向联动民政、市场监管、财政等5部门开展联合检查,累计查处公益性公墓违规出租牟利、经营性公墓价格联盟垄断等系统性问题31个,推动政府将21种基础殡葬服务纳入定价目录管理、6类丧葬用品实行免费供应;教育审计中创新“1+N”解剖式审计法,以教育局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干”,同步嵌入12所不同类型学校的食堂专项审计“分支”,通过资金流向全链条追踪、库存实物全品类盘点、操作流程全环节回溯等手段,精准查出虚列食材采购套取资金、伪造动物检疫证明等深层次问题9起,涉案金额287万元。
数据赋能突破核查瓶颈。统筹建立全市审计数据库,依托大数据分析与模型比对,突破传统审计局限,实现对资金流向、政策落实的精准追踪与疑点筛查。在涉农审计中自主开发了“种植补贴数据智能关联系统”,运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耕地实际种植面积,与农户申报数据、财政补贴发放数据进行三维碰撞分析,成功识别某村虚报高油酸油菜种植面积1300余亩套取补贴问题,将传统人工核查所需的45天周期大幅压缩至7天;殡葬审计搭建“特殊群体殡葬保障数据库”,将3.2万条低保、特困人员信息与公墓收费系统数据进行全量比对,精准筛查出为非保障对象违规减免费用、向困难群众超标准收费等疑点23个,问题发现效率较传统人工核查提升60%,实现从“经验判断”到“数据说话”的审计转型。
协同监督形成治理合力。强化审计与纪检、人大、行业主管部门的联动协作,形成监督合力,破解单一监管效能不足难题。如在教育审计中,建立了“审计+纪检+市场监管”协同机制,针对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开展联合专项行动,通过追溯19.2万元假动物检疫证明流向,顺藤摸瓜查处制假售假窝点,推动市场监管部门建立食材供应商“黑名单”制度和定期抽检机制;殡葬审计引入人大监督、社会监督力量,就“天价墓”整治问题召开5次专题询问会,推动政府出台《殡葬服务机构管办分离实施办法》,实现殡葬管理机构与服务机构在人员、财务、资产上的彻底脱钩,从根本上解决“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体制性弊端。
三、突出标本兼治“系统改”,构建长效化治理体系“闭环链”
闭环管理压实整改责任。针对审计发现的行业内共性问题,市局统一制定整改标准,统一规范整改流程,统一督办整改落实,指导全市审计系统压实整改责任,建立“整改—验收—销号”全流程跟踪机制,分类推进问题整改,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殡葬审计构建“问题排查—责任分解—整改落实—验收销号”闭环管理机制,制定《84个审计问题整改责任清单》,实行“红黄绿”三色分类管理(红色为重点难点问题、黄色为复杂问题、绿色为即时整改问题),由局党组班子成员对红色问题挂牌督办,定期开展“回头看”实地核查,最终实现问题整改到位率100%;涉农审计建立“定期回访+成效评估”长效机制,对秋播补贴发放不及时、高标准农田项目进度滞后等27个即时性问题进行现场督导,推动53万元惠农资金在15日内发放到2100余户农户手中,12个搁置半年的农业项目重新复工并按期竣工。
靶向建制堵塞机制漏洞。针对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市县审计共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推动建立系统性、行业性制度,从根源上铲除问题滋生土壤。教育审计针对学前教育“一园一价”导致的收费混乱、学校食堂采购“各自为政”引发的廉政风险等共性问题,协助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公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学校食堂物资集中采购规程》等11项制度,建立起“收费标准统一核定、采购流程统一规范、监管责任统一明确”的全域治理体系,实现从“一校一策”的碎片化管理向“全市一盘棋”的规范化治理转变;涉农审计针对村级工程监管缺失、畜牧产业项目效益低下等系统性问题,推动出台《村级小型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畜牧产业项目全周期监管细则》等9项制度,构建起“资金分配有标准、项目实施有流程、绩效评价有指标”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同类问题发生率较审计前下降65%。
宏观献策助力决策优化。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从行业治理高度提炼审计成果,形成审计专报直报由市委审计委员会主任,县市区委审计委员会参照执行,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动政策优化与管理体制革新。殡葬审计通过深入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形成《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白皮书》,提出“将公益性公墓建设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建立城乡公墓覆盖率考核机制”“实施困难群众殡葬全免费政策”等12条建议,其中8条被纳入《荆门市殡葬事业发展规划》,直接促成14项行业管理制度出台;教育审计通过8期《审计专报》,向党委、政府系统揭示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师编制分配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为《沙洋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25—2030年)》提供关键数据支撑,推动15所农村学校启动改扩建工程、200余名教师编制向偏远地区学校定向倾斜,助力教育公平迈出实质性步伐。
延伸阅读:
个旧审计监督助推惠农政策落实落地
荣成出台政协民主监督与审计监督协同意见
麻城建立检察公益诉讼与审计监督协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