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会计舞弊
    21世纪初,证券市场开始迅猛发展,国外证券市场不断发生财务造假事件。知名企业的财务造假案件,如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施乐公司等财务造假事件被披露后,使整个世界资本市场笼罩在证券市场财务造假的阴霾之中。随之而来的国际五大会计事务所之一,安达信会计公司的破产致使美国股民甚至全世界的投资人都因此缺失投资的安全感。
    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自“银广夏”、“蓝田”财务造假事件被揭露出来,财务造假事件仍屡见不鲜,证券市场财务造假在当今中国证券市场上已然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证券市场的信誉和广 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都严重受到了损害,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良性发展受到不利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十多年后的今天,证券市场的会计舞弊层出不穷,并且刷新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记录,而受到的惩罚力度却很小,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质量成了一个痼疾。
监管部门动态
中国证券市场
近年IPO会计舞弊案例
  • 天能科技欺诈上市未遂案

    天能科技公司是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一家制作太阳能产品的企业。2012年2月1日,天能科技招股书申报稿披露。仅仅几天后,媒体就开始质疑这家公司,主要问题是天能科技的一些项目是从2011年10月开始招标的,而天能科技在2011年9月已提前确认相关业务收入。 [详细]

  • 新大地警示录:创中国财务造假最高水平

    以新大地为例。新大地虚增收入的手段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一是以真实销售客户的名义虚增收入。比如即将虚增收入分散到数量众多的客户,这种手法查起来非常费时费力,客户是真实的,而且每家客户虚增金额并不大。证监会披露,新大地这种造假方式造假数额多则几十万,少则只有几千元,涉及数百客户。 [详细]

  • 万福生科IPO造假的标本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从去年9月收到“立案稽查通知书”,到一个月后发布“半年报造假自查公告”,再到今年3月发布“IPO造假自查公告”,最后到如今龚永福被刑拘――如何以科学、创新的方式拿捏现有法律体系下处罚的度,并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之目的――中国证监会历时一年,稳步推进,间接说明了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的典型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详细]

近年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例
虚增销售收入 >>
  • 航天通信去年虚增利润440万被责令改正

    公告显示,9月19日,航天通信收到浙江证监局下发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披露公司存在业务交易虚假和代理业务确认收入有误的问题。浙江证监局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五十九条的规定,责令公司对2012年和2013年年度报告进行更正并披露并按照要求向其书面报告整改落实情况。 [详细]

  • 新中基设空壳公司造假6年虚增利润逾2亿

    今日,新中基公告,公司已于7月7日收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因在2006~2011年期间连续虚构购销业务,累计虚增收入6.6亿元和虚增利润2.2亿元。鉴于此行为,证监会决定对新中基给予警告,并处以40万元罚款,同时对相关个人处以罚款。 [详细]

  • 南纺财务造假虚构利润逾3亿仅罚50万

    近日,“南纺股份”“南纺财务造假”成了热搜词。2006年~2010年连续5年财务造假,累计虚构利润3.44亿元,虚构利润占其披露利润的百分比从130%到5500%不等,正因为如此,南纺财务造假案被称为近十年来国企造假第一案。 [详细]

少计成本及期间费用 >>
  • 三峡新材涉财务造假路径:被指虚增利润

    去年7月,证监会湖北监管局在对三峡新材的检查中发现,三峡新材在成本核算中存在少计原材料成本的情况。8月8日,三峡新材发布公告称收到上证所两份《决定书》,认定了三峡新材财务造假情况,还对当事责任人予以公开谴责。10月15日,证监会武汉稽查局向三峡新材发《立案稽查通知书》,指出其涉嫌违反相关法规,决定对其立案稽查。 [详细]

  • 康芝药业涉嫌违规虚增利润遭通报批评

    此外,11月8日证监会还通报,对包括康芝药业在内的四家上市公司已正式立案调查,康芝药业涉嫌违法违规的原因是,公司通过提前确认销售收入、少计销售费用等方式,虚增了2011、2012年度净利润。 [详细]

  • 紫光古汉连续四年虚增利润超4000万

    经深交所调查,紫光古汉2005年虚增主营业务收入3669.47万元,虚增主营业务成本675.25万元,虚减营业费用756万元,从而虚增利润3750.22万元。而紫光古汉在2005年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当年净利润为429万元。这意味着,在扣除虚增的净利润之后,公司则陷入了巨亏。而2006年公司虚增主营业务收入1122.28万元,虚增主营业务成本445.9万元,从而虚增利润676.38万元。[详细]

利用会计差错 >>
  • 西安旅游重大会计差错被证监会责令监管

    前期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不当。西安旅游2012年12月计提土地增值税297万元依据不足,且在2012年年报披露前已聘请税务师事务所对应缴土地增值税税款金额进行清算并得出明确结果的情况下,未对2012年多计提金额352万元进行调整,形成2012年年报重大会计差错。2013年,西安旅游针对该重大会计差错,直接冲减当期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第十二条的规定。 [详细]

虚增资产  >>
  • 中海油审计报告:子公司虚增6亿工程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获得的一份由中联煤股东中海油集团和中煤集团联合所作的审计报告显示,中联煤在2011年虚构资产,会计报表中资产和负债分别虚增6.37亿元,占当年资产总额22%和负债总额63%。中联煤高管证实,中煤集团和中海油确实曾联合对该公司进行审计。 虚构资产只是这家老牌国企面临的问题之一。此外,在工程招标,利用库存调节利润以及汽车租赁等方面均存在问题。 [详细]

假借关联交易转移利润 >>
  • 大元股份利润虚增术调查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调查,除了上交所披露的关联交易,大元股份还隐瞒了另外2起关联交易,并涉嫌虚增利润;另外,第一大股东更换前夕,大元股份巨额计提采矿权减值准备亦有操纵利润之嫌。 对于上交所所称的关联交易,大元股份目前并未发出会计差错更正或追溯调整公告。而据相关会计准则和投行及会计人士认为,这种情况下除了要做追溯调整外,还需查证是故意做假账还是真的会计差错。 [详细]

  • 三奥涉IPO造假遭调查

    中证监稽查部门通过调查三奥股份与浙江和数的资金往来发现,2010至2013年时间里,三奥股份的大量关联方源源不断地向浙江和数及其关联方帐户转入现金,少则几十万元(人民币,下同),多则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而这些资金最终再次流回三奥股份形成了营业收入。鉴于此案的严重性质,中证监在决订立案调查的同时,可能还会移送公安部门。 [详细]

  • 阳煤化工创“史上最大”财务造假案

    除了通过虚假购销合同虚增营业收入的问题,四川监管局还查出了阳煤化工存在内幕交易防控及信息披露不符合规定、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三会运作不规范、对外担保信息披露不准确等多方面问题。 [详细]

海外证券市场
  • FRC对玛泽开出两百万英镑的罚单

    视野讯:近日,英国财务报告理事会(FRC)对审计和咨询公司——玛泽国际(Mazars)处以200万英镑(约合330万美元)的罚款,原因是该公司在2007年为一项养老基金提供咨询服务时没有遵循监管准则。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鉴于监管行动广受诟病,FRC修订了监管准则。此次对玛泽国际的处罚是FRC系列监管活动的最新举动。 [详细]

  • 畔西能源公司问题发酵 再曝会计丑闻

    视野讯:加拿大畔西(PENN WEST)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畔西能源)2010年的年度报告中用大写字母掷地有声的写下公司的追求:全力以赴。 然而,这家位于卡尔加里的能源公司,在完成其最大的并购交易后却深陷债务危机。它耗资36亿加元收购了卡耐提克资源信托(CNE)公司,并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增长计划[详细]

  • SEC因错误披露指控龙腾矿业及创始人

    视野讯:3月28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因龙腾矿业的创始人迪克森·李(Dickson Lee)对包括对任命CFO在内的诸多重大事项做出了错误披露,故对其提出舞弊指控。该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 根据SEC的说法,2008年6月23日,迪克森·李告知公司董事会已任命了一名执行CFO。 [详细]

  • SEC指控中国生猪供应商艾格菲虚报收入

    证券交易委员会在田纳西州联邦法庭提交的诉状中指出,艾格菲实业从2008年到2011年期间通过开具虚假的饲料销售发票,虚报根本不存在的生猪销售交易来提高收入数字。由于更重的猪可以有更高的市场价格,艾格菲实业还虚报生猪的重量,通过这些猪只的销售来提高收入数字。这期间的不当行为使得公司71%到103%不等的年收入增幅。 [详细]

行业评论
  • 舞弊欺诈 小公司的不能承受之重

    视野讯:一般来说,舞弊欺诈所造成的损失会占到普通组织年收入的5%左右,平均到各家公司而言,大约是14.5万美元。根据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最新发布的《全球舞弊研究》报告显示,小型公司受到的伤害最为严重。ACFE从1996年开始研究舞弊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并且每两年发布一次调查报告。[详细]

  •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病根

    近年来,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刑事追责往往缺位,刑事追责效率反而不如十年前的东方电子(000682)和银广夏案。只有将处罚提高到公司高管无法接受的程度,才能有效抑制住违法事件的再次发生 [详细]

  • 曹中铭:造假上市 不应一“补”了之

    某种意义上讲,造假公司不退市,是因为受到现行法律法规的“保护”所致。即使是造假上市,证券法规定也不过是一“罚”了之。如果对造假上市者一经发现立即责令其退市,并赔偿投资者的损失,利益中人再也不能从中获利,反而因之承担更大代价与风险,谁还会有财务造假的冲动?[详细]

  • 资本壮胆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痼疾难除

    监管和处罚固然重要,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财务造假问题,还需从企业本身出发,让企业认识到诚信的重要和品牌的价值。财务造假,虽然短期内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利益,但从长期来看,会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声誉,对企业品牌价值的积累及公司形象的树立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详细]

  • 违法成本低 财务造假屡“罚”不止

    有专家指出,只有提高违法成本才能遏制财务造假行为,建议修订《证券法》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相关部门应支持投资者依法进行民事诉讼索赔,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除了上市公司,为财报背书的审计机构也应承担相应责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