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目睹巨大落差
与余楚媛生于香港这样的国际化背景相比,曾获得“亚洲最佳CFO”的亚信公司CFO韩颖则远没有那么幸运。
韩颖可以说是国内最早接触西方会计实务的人之一。“当时国内的企业对利润还几乎没有概念,财务主要看成本,因此成本会计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从返城知青辗转成为中国海洋石油渤海公司下属运输公司的成本会计,韩颖负责厂部、车间、班组的三级成本核算。从汽车修理工到会计,她有机会再次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对于韩颖来说,职业生涯的最大转机来自于中海油。1979年,海上石油作为外资进入中国最早的领域,开始有所动作—中海油有了第一个和外商合作开发的项目,总部财务部急需财务分析人员,英语不错的韩颖因而有机会从塘沽调到了北京。
“一到总部,才发现我要做的事与以往的工作几乎全然不同,最主要的工作叫做‘敏感性与可行性分析’,一下子要分析中海油和外商合作的油田从投入到生产、乃至最后产生商业价值、长达20年的时间里所有投入和产出的情况!其间的参数有上百个,每个参数的微小变化,比如一个点或者出现的时间提前或推迟一个月,都会令结果大相径庭——这就是敏感性的含义所在。”此时,不仅是年轻的韩颖,包括总部的老会计师在内,中方所有的财务人员都会被这样的题目弄懵了!
好在中海油只是参与项目的开发商之一,合作伙伴还有来自英、法等国家的全球顶级石油商,它们都带来了自己优秀的财务人员,负责其中相当分量的工作。中方作为拥有51%股权的大股东,要对国外会计师所作的账目进行审计。查账过程中,韩颖深深感到中国会计制度的发展程度和西方的差距。
“震动真的很大。我非常羡慕国外财务人员在公司中扮演的角色,他们和我们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和反差。”20多年过去了,韩颖至今对当时的感受记忆犹新,“对我触动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外方的财务人员对本公司进入中国的发展战略,把握得非常清楚:什么是必须要的,什么是可以放弃的,谈判间取舍有度;二是这些财务人员都有极强的预见未来的能力,仿佛能一眼洞穿未来20年,尤其是对可能的风险考虑得非常周到。”
对比此前国企中财务人员的工作经历,韩颖从这种巨大落差中敏锐地感受到中国会计制度和西方接轨的急迫性。更重要的是,她当时每天都在为一种好奇心和陌生感所驱使,第一次有了系统学习西方会计学的强烈冲动和渴望。
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资本市场的出现对中国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起到了关键作用,股东开始对企业提出要求,如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引进独立董事等等,迫使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治理结构,并解决信息披露问题,从需求上刺激了中国CFO阶层的崛起。
撬动资本市场
就在韩颖为扭转自己的命运苦苦求索的时候,1976年,现任联想CFO的马雪征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被分配在中科院做翻译,开始了她所谓的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生活。
1990年之前的马雪征一直被认为“仕途一片光明”,不仅身兼中科院两个处的处长,而且即将升迁副局长。除负责管理由中国及欧洲共同合作发展的科技项目外,马雪征也负责世界银行给予中国科研借贷项目的行政管理及联系工作。
学英美文学出身的马雪征一直称“自己的背景不好”,“我真的不是一个有过财务教育背景的人,一开始做的就不是我的最强项。自己做得不好,就改,不能埋怨别人,而且一定得靠团队。即便你现在问我中科院当年的同事,他们都会说,我是当年最好的团队leader,是中科院最好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