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我们以浮躁的心态来到了市场经济初期浮躁的社会,两相结合,浮躁成了应届生的通病。我对应届生的观点是,即使企业再好,待遇再高,应届生也认为企业对自己不好,他一定要到社会上去碰一下壁才能真正明白过去的企业对自己是好的,自己的能力其实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高。也只有这样的应届生才是可以用的。有的应届生甚至要经过这个过程几次才能明白,越优秀的越如此。
专业人力资源公司研究表明,新人在公司第一年中承担的工作越富有挑战性,他们的工作就越有效率、越成功,即使到了五、六年以后也是如此。因此对新人来讲得到一份富有挑战性的、激动人心的工作,并在工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专长、证明自己的能力以及获得提升、提供大量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具备了这样的舞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就为稳定的收入奠定了基础,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对刚刚踏入职场的新人而言,培养赚钱的能力远比赚钱本身更重要。
工作过程中我发现总有人在不停地以自己的工作经历来反复地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前不久我听说与我一起进入那家家电企业的员工应聘到我以后工作那家企业做部门经理秘书。转眼五年过去了,她处的位置也不比五年前我从那里跳槽时好多少,却是在重复我五年前的那个开始。这就是在选择企业时忽视了赚钱能力培养造成的后果。象那样的家电企业由于停止了大规模的扩张,不敢也无法赋予新员工更多的责任、更大的权力,而只是提供相对比较简单、并无多大挑战性的工作。一旦新人安于这样的工作,她就丧失了激情与创造力,发展也就走向了停滞。我离开那家公司两年后曾向其中的一个同事了解过,从他提供的信息看,我们那届毕业生安心留在那里的当时都没有取得大的回报,200多个人,好象有一个提为了副科,一个提升为副处,而那个副处的叔叔是开发区审计局的领导,不知道这里面是否有一定的因素。绝大多数人被这样一放多年,就此沉了下去,不知道他们当中会有多少大器晚成的,能给我们一个惊喜。
我们看到许多例子,有的员工由于机会好,部门出缺、或者公司创办新厂,甚至是通过关系等渠道,做到了一个较高的职位,负责一块重要的工作,经过一段不长的时间,他就会在气度与能力方面取得一个很大的突破,从而真正地建立起加入成功人士行列的底蕴。我曾经与一个专门为企业提供策划活动服务的杨先生合作过,第一年见他时,他还是那公司里的一个项目专员,怯生生的,很难被人放在眼里。第二年再找他时,他已经与人合作开了一家的策划公司,虽然都是熟人,但从他的言谈举止中表现出的镇定与从容,待人接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礼节与器宇,真让我感叹造化弄人,机会对人是多么重要,只要有了历练,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社会上受尊敬的成功人士。
因此,对我们新人而言,要对这个社会多一点点耐心,要记得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经历了这个过程的,我们不能只盯着别人的成就而忽略了这个过程。如果我们真的没有经过这个过程而取得了成功也未必是件好的事情,古人云:“其勃也忽焉,其亡也忽焉”,这样的成功是建立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可能都经不住一阵潮水的冲刷。而如果我们铸就了一身赚钱的能力,纵使我们一时没赚到钱,但在这个以等价交换为基本原则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很快就能得到公平的回报;在市场大潮的风险中,有一天我们也可能会一败涂地,但只要我们的能力还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不是神话。
(四)没有谁能妨碍你的上升
许多人都抱怨,公司一批老员工学历层次不高,知识明显落伍,管理能力有限,却霸占着位置,不肯给新人机会。这的确成了中国企业的一个现实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
从根子上来说呢,这是个企业发展历史阶段的问题。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还很年轻,改革开放还不过20年,改革开放之前的企业有多少还健在?所以大部分企业也就十多年的
历史,企业当初创业的那部分人几乎还活跃在企业中。创业时企业主对人并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的,很难高屋建瓴地收拢一批人材,这就为企业运营的缺憾埋下了伏笔,反过来说,没有这些缺憾做个企业也就太容易了,大家都能去创业,谁来打工呢。企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之后,这批人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了,他们成了管理者很头疼的问题。如果从外面大量引入新人填充位置,会让他们产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觉,一旦他们认为企业的用人文化是积薪文化——后来者居上,他们极有可能破罐子破摔,与企业离心离德,在企业里面混日子。而这批人由于身居重要位置,又适应了企业的管理,他们事实上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骨架,新引入的人员不管能力有多高,但能否适应企业的文化,是否真的有意与企业共始终都是未知数,所以做出重用新人的决定是要冒很大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