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该论断来源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与麦肯锡中国分公司共同的报告———《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
12月10日,在由北京市青少年学习节组委会、中国人民大学学工部和大学生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毕业生就业现状论坛———过剩与稀缺”上,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吴海表示,这个数字来源于对83位跨国公司招聘本土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访谈的结果。
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跨国公司招人难。看似不可能的悖论却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尴尬。
吴海披露,根据麦肯锡的调查,未来3年,大中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大约需要人才70万~80万人,如果算上所有外资企业和优秀的中国公司,大约需要200万~300万人;而未来3年,中国大约有1100万~1200万名大学生毕业。
10%折射的用人标准
什么才是跨国公司的人才标准?根据麦肯锡的上述报告,跨国公司“10%的人才标准”主要包括必备技能、实践经验和英语水平。
该报告显示,跨国公司发现大学毕业生当中极少有人具备从事服务业的必备技能,“10%的中国求职者适合在外国企业中担当我们所研究的9种职位:工程师、财务人员、会计、定量分析员、通用类人才、生命科学研究人员、医生、护士和辅助人员”。
以工程师为例,中国拥有160万名年轻的专业人士,然而,被访的人力资源主管都认为,此类职位的求职者存在的主要缺点是教育体系偏重理论,和欧洲或北美的工程类大学毕业生相比,中国学生缺乏参与项目或团队协作的实际经验。另外,英语差是跨国公司拒绝录用中国求职者的主要原因。
“对跨国公司来说,他们招聘应届生,不仅仅是在招聘员工,还是在招聘三五年后为公司挑大梁的人才。”吴海说,这也是跨国公司对大学生求职者要求比较高的原因之一。
12月5日,美国英特尔董事长贝瑞特表示,英特尔将投资8亿美元,扩大位于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的研发中心。英特尔还设立2.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对印度的软件和硬件公司进行投资;12月7日,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软件设计师比尔·盖茨宣布,将在印度投资17亿美元,并增加3000个岗位。
美国思而文公司/ETSTOEIC(托业)中国区总经理吴翔认为,中国的人才成本比印度低,市场比印度大,但跨国公司却纷纷把研发中心设在印度,关键问题是中国的人才难以符合跨国公司的标准。
吴翔透露,在其客户中,有一家在上海的跨国公司,一名雇员由于英语方面的理解问题,把一个纽约大客户“丢”了;还有一个本来准备在中国投资实验室的跨国公司,由于人才问题转向了泰国。
怎样让招聘主管“眼睛一亮”
“我想招一名行政助理,但面试了50个人都没有合适的。”德国诺达卫星通信公司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叶朋对“招人难”深有感触。在跨国公司喊出“招人难”的同时,不少大学生都认为,现在多数单位招聘不仅考试和面试,还在工作经验等方面有要求,实在太苛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