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法律系的研究生说,“学校教育就是学习知识,而公司招聘却看能力,什么是能力?感觉很虚。而且,我们就是想实习也没什么机会,一些跨国公司并没有实习生制度,个别有的名额也很少。”他认为,培训适合自己的人才,是企业应该担当的责任。
吴海表示,麦肯锡选择大学生,主要看“你能否很好地融入这个团队”和“是否有能力把相关行业的知识学会”,“很多职位和大学里学的知识并没有联系”。他说,课外时间做什么可能是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在课外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爱好与追求,做与不做是一回事,做好与做坏又是一回事”。
“除了名字,看不到什么区别。”吴翔说,让他困惑的是,大多数的大学生从简历上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曾经在美国留学的吴翔,一毕业就成功申请到美国明尼苏达GM公司担任行政及财务副总监。当时和他竞争的有60多个人,而且他对财务知识并不太了解,也没有相关经验。“能让我脱颖而出,是他们在我的简历中,看到我参加了一家非营利组织,经常做义工。”吴翔认为,大学生们在抱怨实习机会少的时候,能否考虑一下多参加一些社会非营利组织,不仅会积累一些工作经验,还了解了社会。
先学会适应,不做“匆匆过客”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在未来5年的研发投资预期中,中国将成为最吸引全球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国家,有高达61.8%的大公司表示将在中国投资研发。美国Business Objects公司中国区董事、副总经理张晓军透露,他们公司已经在上海张江设立研发中心,并已经实施招聘应届大学生计划。
“你知道跨国公司怎么对待员工吗?你自己又怎么去适应这种规则?”曾在多家跨国公司担任重要职务的张晓军透露,一家公司把员工分为几类,一类是工作有激情的明星员工,常常超水平发挥,公司会通过职位和待遇的提升来留住他们;一类是占大多数的企业公民,为公司创造的价值超过公司付给他们的,这类员工要稳定;此外还有一些业务能力和个人能力、价值趋向都难以达到公司要求的“过客”,公司会通过一些调整让他们离开。
张晓军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想进入跨国公司的大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根据张晓军提供的一份资料,可以看到,某跨国公司对提升的管理者有领导、问题解决、态度、国际商业等6大方面的27个指标,不仅包括策略、利润导向、变革管理、直率谈话、关心他人等方面,也包括追求卓越、自信和勇气、压力承受、自我改进等问题。
张晓军认为,大学生就业是自己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匹配的过程,对选择进入跨国公司的大学生来说,一定要有“打工的心态”,“在工作中,不是时刻挑战什么,而首先是适应它,尽量做一个‘企业公民’,而不是‘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