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职业规划正文
 

总裁薪酬与业绩无关吗?

来源:营销学苑   发布时间:2006-07-05  作者:于清教   编辑:janny

阅读:6947  打印   RSS 字号:||

在2004财年全球IT行业薪酬排行中,甲骨文的拉里·埃利森以2131.9万美元雄居榜首,苹果电脑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以0美元排名最后,2005财年Verisign公司的CEO斯特拉顿·斯科拉沃思的竞争系数以163%直夺新冠。我们研究分析发现,这些CEO的业绩与公司净销售额的相关度只有11%,而CEO的薪酬却呈现逐年看涨的趋势,因为在许多大股东看来,另请一个CEO比罢免一个要价更高。

我们再看国内,被海信“收编”前的科龙,年报资料显示,科龙电器近年来前三名董事和前三名高管的薪酬达到国内同行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仅原董事长顾雏军的年薪就高达600万元人民币,而科龙从亏损到ST再到2005年7月发布上半年预期出现重大亏损,业绩的“过山车”再次让全体股东和整个业界震惊,更对公司高管们依旧拿炙热烫手的高薪而“鄙视”。证券资深分析人士认为,“2005年科龙的真实业绩届时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言外之意就是不看好科龙2005年的业绩。而与之相对应的总裁薪酬所引起经济学家、专业人士甚至全社会的关注,自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了。总裁薪酬的神秘面纱后面有多少不为人所知?总裁业绩究竟是谁的业绩?总裁薪酬是员工的多少倍才合理?国资委如何看待和监管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论功行赏?还是因人因企因行业而宜?

实际上,高薪与低回报的矛盾一直没有得到缓解过,不少企业业绩不佳甚至亏损而仍有总裁拿高薪的现象并不少见,导致员工怨声载道,企业内部人事、利益争斗纷纷。我们从来没有否认过企业领军人物的作用,也没有否认过企业家所面临的风险和承受的压力。在市场经济中,创新的风险最大,企业家的财富实际上是来自于其所承担的创新风险。可以说,没有成熟的企业家阶层,就没有成熟的市场经济,这是勿庸置疑的。在社会上,我们所看到的是,越是成功的企业家越是难以真正享受自己所创造的成功。但为什么社会上总有些人对总裁们的薪酬虎视眈眈呢?总是以不公平或仇富的心理待之呢?的确,高薪不一定养廉,高薪不一定与业绩成正比,史蒂夫·乔布斯以0美元的薪酬不也在其位创造了苹果伟大的业绩吗?在笔者看来,财富的价值对于更多的企业家而言,已不是简单的获取多少数字或者数字的累加,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管理水平、一种发展与战略的能力体现,所以我们在对总裁薪酬予以理解的同时,更应关注的是如何使总裁与企业业绩同步水涨船高,关注企业高管业绩体系与机制的完善,加强权、责、利的合理性与适应性等。

有薪酬研究专家指出,过去大多数CEO的合同均列明薪酬与公司的股价挂钩,但是这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得到改变,因为越来越多的公司趋向于将CEO的报酬与能否实现特定的财务指标——例如利润增长率等相挂钩。现在已有美国铝业公司和Dean食品公司等众多企业将合同作出了如上修改。国内很多上市公司也建立了薪酬委员会,加强了对企业高管薪酬的问责与监控,但如果不对现行的CEO薪酬制度继续进行改革的话,那么公司业绩不良的最大受害者仍将是股东,因为一些CEO独善其身的几率仍然很大。因此加强对高管业绩考核体系的完善仍是大多数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的一个管理重点,没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考核体系,高管的业绩就无从定量定性,没有一个高透明度的薪酬明示制度,企业中层和员工也会感觉不公平,从而导致公司高管薪酬为所欲为、股东和员工利益受损,最终导致企业难有作为,从而也引发社会种种不和谐的声音。

在谈到高管薪酬与业绩挂钩,我们更应该关注关乎公司业绩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这几年国内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丑闻不断,单凭证券交易所发表个谴责声明是不解决什么问题的,关键是要真正建立起确保会计财务报表准确和真实的有效机制,对假帐行为做出严厉的处罚。我们不排除有些上市公司的高管单纯为了政绩或者明哲保身,有意在财务报表上做手脚或“摆平”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假数字,瞒天过海,欺骗投资者,攫取自身的利益。这种搬石头砸自己脚的“苟且之事”正是股东和员工所不齿的,也是国家法律法规所不容的。随着国家法律法制的完善和国家对上市公司、大中型国有企业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社会多层面监督机制的成熟,那些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业绩的高管迟早没有容身之地,伸手必被捉,如若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否则等待审判的不仅仅是法律,还有愤怒的社会公众。

我们还应看到,国有上市公司中不少的“独董风波”搅乱了我们的市场秩序和游戏规则,董事不“懂事”、不“亲事”或者根本不“醒事”,而与高管一样照拿高薪的做法也激起了中小股东和广大投资者的愤怒,独立董事旧的责权化制度受到新的挑战。同时,许多公司法人治理机构存在的误区也暴露无遗:如控股股东滥用“关联交易”,大股东表决权随意、无节制,乱分配、隐性计提利润,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也有不少公司的董事会运行不规范,战略决策功能弱化;对经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有待改善等。所有这些,如果一意孤行,而且与公司高管的高薪酬有了“瓜葛”,那才是最大的欺骗——对国家、对股东、对投资银行、对员工最大的欺骗。“独董”高薪与责权监管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这说明了我们企业自我完善自我治理意识的觉醒,在很大程度上也彰显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境界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寻求利益庇护或认同所谓的意见领袖已经事过境迁。

1 2 下一页
更多关于 总裁 薪酬 业绩 的新闻 关于 总裁 薪酬 业绩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