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一大批具备学士学位的中高级财会人员,他们大多在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金融证券机构中担任重要的管理角色。面对我国加入WTO后新经济形势的要求,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在职深造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应对新形势的挑战,同时也得到职业上的提升。但经常困扰他们的是难以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项目,要么是培养研究性人才的普及学位教育,难以学以致用;要么是专业性不强的宽泛的管理类学位教育,在专业上的深度又不够。于2003年底在国内亮相的第13个专业学位——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为这部分人提供了一条适合的深造途径,也将为其职业发展增添有份量的砝码。
培养思维:面向会计职业、突出应用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普遍面向科研和教学,培养的大多是研究性人才,而这些人毕业后,大部分从事的还是实务工作。其实,他们更需要的是具有应用价值的实务知识,或者更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以往学术性学位教育所欠缺的。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而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就成为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MPA的亮相,顺应了培养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有市场经济知识的全方位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并非一种潮流,而是大势所趋。
在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我国明确了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思路,即面向会计职业,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突出“高层次”、“职业性” 和“应用性”。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与会计学学术性硕士学位是两种不同的学位类型:学术性硕士学位培养主要面向教学和科研,对报考者没有实际工作年限的要求,入学考试为每年初的全国“统考”,秋季入学,一般采取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2-3年,学费较低,对完成硕士论文的毕业生可同时颁发学历和学位证书,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而MPA的招生办法、教育内容、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等都突出会计职业要求,对报考者的工作年限有严格的要求(从事会计或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两年以上),以每年10月份的全国联考和培养单位组织的面试相结合,次年春季入学,非全日制(即半脱产和在职学习)在职培养,主要学习时间安排在周末或晚上,学制一般为2.5-4年,学费相对较高,一般为3-7万元,毕业时只颁发学位证书。
由于MPA强调应用性,因此,其培养模式也明显不同于学术性学位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形式。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鼓励各MPA办学单位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并逐步增加在教学中使用案例的比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或政策制定者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同时,积极为学员创造调研机会,诱导学员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案例或专题讨论,注重提高学员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培养方案:细化培养目标、“按需定制”
由MPA的培养目标所决定,它一经推出,就是一个面向市场、基于市场化运作的项目。因此,它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及形式都应建立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之上。南开大学MPA中心主任周晓苏教授说:“在市场上运作,应该了解市场上对会计人员有什么样的需求。会计人员出钱来上学,就应该让他觉得物有所值,他学到的知识能够满足未来职业生涯的需要。”
由于多年从事会计及相关领域的实务工作,大多数MPA学员都具有比较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根据近两年MPA学员的录取情况,MPA学员大多来自大型企业、金融或证券组织、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他们熟悉会计业务,具有相当的实务经验,处于个人职业发展的上升阶段,对于业务及相应的管理工作有一定的见解,渴望“回炉”继续学习。因此,学员们将接受MPA教育与自己的职业发展紧密结合,也基本明确自己在职业发展中需要改进和加强的方面,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来求学的。
不同行业或领域的会计及相关管理工作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为适应MPA学员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突出专业方向的针对性,各培养单位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设置了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培养方向也是各有千秋。有的院校设置了具体的培养方向,并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了不同的特色课程,如厦门大学和厦门国家会计学院MPA联合教育中心在其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企业财务总监和财务经理(CFO)、注册会计师(CPA)、公共财务与政府会计三个不同的培养方向;南开大学的MPA则分设了企业会计与财务、审计与管理咨询、价值评估与证券分析、法务会计四个专业方向;而上海财经大学则开设了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等培养方向;中山大学目前开设了CFO和CPA两个培养方向;暨南大学开设了CFO、CPA、税务三个专业方向(目前全国MPA办学单位中只有该校设置了税务方向);复旦大学设有CFO、CPA、舞弊审计与法务会计、管理成本会计等特色方向。有些办学单位虽没有明确分设专业培养方向,却设置了相应的特色方向课程。这些专业方向的设置即反映了各培养院校在师资方面的专业特色,更是面向市场主动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