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收藏|Eng|XBRL中国|可做?|帮助|         手机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视野茶会计人文正文
 

历史可能在你手中转向(2)

来源:新理财   发布时间:2007-08-06  作者:汪一凡   编辑:janny

阅读:11510  打印   RSS 字号:||

本文作者的分析是:就翻译形式而言,借贷比上述其他任何“中国特色符号”更贴近西方原文,从而更有资格作为舶来品。顶着“科学的西式簿记”的光环,这或许是它得到象牙塔里大多数学者的拥戴,得以快速传播的原因。但上述非借贷的其他符号,哪怕再难理解如收方付方,只要下功夫,总能听懂;哪怕再“土得掉渣”如左方右方,至少是互为反义的;唯独“借/贷”无可救药,是用同义词来解析相反的事物,永远别指望说得通。谢霖认为:“若贷借两方之称,乃此学进步必明之理,不在商改之列”,但此理若永远无人能明,又当如何?这就是它在实务界屡受责难,总有替代方案前赴后继地推出的原因。

有件往事给我印象很深。1990年,我在《会计研究》上发表《论复式记账法的超稳定性——兼评“三式簿记说”》后,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多是关于对复式簿记和记账符号的疑惑。山东莱州有位老先生并有多次书信往来,情真意切地表明“只想在活着时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而本人其时除了深感惭愧外,无能为力。据我所知,有为数不少的会计人员就此投入徒劳、甚至走火入魔式的研究,几成会计领域的“发明永动机”。由此可见,在学术研究中,开创者或率先译介者其实是负有极其重大的引导责任的。一旦从开头做错了,往往就以讹传讹,成为不可更改的“标准”,令后来者徒呼奈何。

其实,自从借贷法跨出借贷业用于其他行业以后,借贷符号在西方也已经不再具有可理解性,所谓“拟人说”之类均属徒劳的粉饰,在中国当然更不用指望能向学生说得清楚了。本文作者对会计原理教师的建议是,坦率地说明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软肋和心病,借贷不过是符号而已,千万不要在这儿下思考理解之苦功,以免对好学者留下“百思不得其解”的心理阴影。这很正常,各门学科大抵都有些难言之隐,物理学在上文已述及,化学上则有“化学键”概念,没人说得清它究竟长在哪儿。

偶见谢氏宗亲联盟网资料,有“谢霖兼任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总会计师职务期间,根据西方借贷复式记账原理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银行会计制度,将传统收付记账改革为现金收付复式记账。”云云,不禁愕然。资料所说如果属实(请识者告知),则说明谢霖先生后来自已也弃借贷而用收付了,但其影响却必将“不在商改之列”地流传,令中国会计人世世代代地“晕”下去。这让我联想起大诗人哥德年轻时写出《少年维特之烦恼》,引得历代多少痴情男女哭着喊着去自杀殉情,他自己却没事人似地活到九十多岁!

(作者系厦门大学会计系副教授)

推荐:初入职场——会计新人职场宝典
上一页 1 2
【已有0位网友发表看法,点击查看】 分享 打印 意见反馈
更多关于 谢霖 借贷记账法 的新闻
评论区
我来讲两句:
  • 昵称: (评论通过审核后可获得10个金币奖励) 快速登录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