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
长江整体的发展战略、定位、发展思路,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即在中国办一所商学院、为中国培养把中国企业带向世界的一批企业家、从而使得整个中华民族得以复兴的伟大梦想吸引着年轻而有激情的薛云奎,2002年,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司局级的职位和待遇而加入了当时还在筹建中的长江商学院。薛教授认为,“长江的战略定位和办学理念对不管是海外的华人教授、还是国内的教授来说,都是非常大的鼓舞”,因为,一是欧洲商学院(INSEAD)已经开了先河,为长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二是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一定会孕育和产生对高端管理教育的需求;第三,尽管国内的许多著名大学也都有涉足高端管理教育市场,但毕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整个教育体制和周边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如果长江能够创造世界级商学院的平台和文化,这将对中国最优秀的EMBA/MBA学员和优秀的管理学教授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再加之有李嘉诚先生的财务与精神支持,如果长江仍然不能成功,在中国目前,实在很难找到比长江具有更具备得天独厚条件的商学院了。
薛云奎认为,长江迈出的第一步是极其成功的。“长江的教授是优秀的,长江的同学也是优秀的,长江的员工也是最优秀的团队”。这些都日渐成为业界的公认。当然,长江肩负的使命和历史责任也是伟大而巨大的。长江就是要培养具民族精神、有傲骨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长江要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思想库,长江要成为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助推器。浮躁,是任何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中最容易犯的毛病,世界级的企业以及世界级的企业家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所以,在长江精神中,我们应该多加入一些踏实、苦干的因子,这对于成就伟大的事业是有益而无害的。
讲到在长江的受益,薛云奎认为最大的受益莫过于教授团队的互补性。来自世界各大知名商学院的长江教授,从不同学科、不同背景聚到一起,使得学科间的交叉和互补都变得更为经常和容易。同时,长江同学创业与运作企业的经验,也成为长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日新月异的汕大商学院
汕头大学商学院是李嘉诚基金会在汕头大学重点资助发展的学院。在长江商学院创办一开始,便肩负了帮助发展汕大商学院的责任。在长江商学院教授的帮助下,汕大商学院在过去三年中可以说一年一个台阶,步步往上走。自去年以来,正式担任汕大商学院院长的薛教授在汕大商学院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汕头大学商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年汕头大学成立的经济系。1996年更名发展为现在的商学院。目前拥有本科和研究生项目,在校学生800余名。最近三年,通过对传统管理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大胆改革,汕大商学院开始旧貌换新颜。2004年本科招生第一志愿率在历史上首次达到100%(第一志愿录取比为1.7:1),平均录取分数高于广东省重点大学录取线近40分,2005年本科招生更进一步,7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录取数达到录取新生数的12%。薛教授期望在未来两三年中,这一指标能够超过50%,从而把汕大商学院发展成为广东和全国最好的管理类本科项目。
薛云奎骄傲地告诉《长江》,目前,“汕大商学院已经初步具备了一流商学院的雏形”,可以说,在学院发展的所有方面,汕头大学商学院的各项改革走在了全国高教改革的最前沿。尽管汕头大学商学院的教师规模不大, 才20多人,但新引进的年青教师,基本都具备在国际和国内一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国外大学毕业的博士占到新引进老师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过去两三年中,长江的许多教授都为汕大商学院的发展献计出力,如项兵、齐大庆、曾鸣、阎爱民、曹辉宁、赵昊等,都给汕大的学生开讲座或上课。
用会计数据研读中外企业差距
薛云奎是长江目前唯一的本土教授,受邀加盟长江,也有赖于他在会计研究领域的不凡成就。他先后访问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多所国际著名大学的会计系和多家国际会计职业机构,与国内外学术界保持着十分广泛和密切的联系,他在中国最顶级的会计学术期刊《会计研究》发表论文十七、八篇,居国内中青年教授的首位。但自加盟长江以来,由于同时担任长江商学院的行政副院长和汕大商学院的院长,使其曾经一度疲于奔命,几乎放弃了全部的学术研究。这是薛云奎在长江感到的最大“痛苦”。自去年卸下长江行政副院长的重任以后,他陆续开始有些时间回归学术研究。他目前最感兴趣的课题就是中国企业管理与世界级企业的差距。目前已有三篇论文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和《金融研究》发表。薛云奎说,接下来他还会有一些中国企业案例研究发表在国内的财经媒体上。最近,他在汕大商学院经济沙龙上,与汕大师生分享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国退民进,谁在买单?”和“世界级企业管理与中国的差距”。
在“国退民进,谁在买单?”的演讲中,薛云奎运用科龙电器案例的公开资料,通过独特的会计学视角,分析了科龙电器的公司治理、利润操控、资产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薛云奎发现,科龙前董事长王国端大打冰箱价格战及回收1万台质量问题冰箱导致科龙电器主业滑坡、人事更迭、销售毛利下降。与此同时,容声集团的大股东占用资金已达12.6亿元。面对此状,大股东选择牺牲小股东的利益贱卖科龙股权。薛云奎发现,整个事件的最大的赢家是顾雏军。顾雏军以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为筹码与镇政府多次谈判最终低价购买了科龙电器股份。而后利用会计制度缺陷——稳健会计操纵会计数字,本质上最终让普通中小股东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