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解红, 孟繁颖)
郝荃简历:
1965年至1972年入北京铁路第七小学,1972年至1977年为北京八中学生,1977年至1978年为北京顺义县赵各庄知青。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会计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赴美留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在洛杉矶加入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1997年调入毕马威英国伦敦办公室,1999年调入毕马威北京办公室,2001年成为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
毕马威 (KPMG),国际四大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在其百年基业中,凭借一流的专业化服务和完善的全球化网络,为全球最大的企业、 金融机构和财团提供服务。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更是成为众多精英人才的梦想之地。
郝荃,毕马威合伙人。从中国走出去, 分别在毕马威纽约、洛杉矶、伦敦和北京工作, 首位毕马威的中国合伙人,《英才》杂志评选的中国企业智囊100人之一。
郝荃印象--初次见郝荃,是在今年的"三八"妇女节知名女校友联谊会上。一直以为见到的会是一位风风火火且饱含西洋做派的职业白领女性,而到来者却给我以恰好相反的印象。黑红相间的中国传统服饰、温文尔雅的举止、轻柔的话语再加上些许学生般的羞涩,让我有些不敢相信眼前的是一位知名外企的高层管理人士。--"郝荃讲起课来就像鞠萍姐姐讲故事一样,学生们都很喜欢她。"当年在人大财政系任教的王景新教授回忆起郝荃在校当老师的情景时这样说。--"我们这里的人都特别喜欢Sherry,她总是笑眯眯的,什么事情都特别有主意。她很有思想,逻辑性、对外表达和沟通能力都很强。"同是人大学子,现在也在毕马威供职的张京京校友这样形容工作中的郝荃。
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会计的同所有6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郝荃经历了其他同龄人经历的一切,"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1977年高中毕业后,郝荃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来到了北京郊区插队。幸运的是,这段插队的经历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我们是'文化大革命'后最后一批插队的知青。高中毕业后我3月份去插队,11月份77级就可以高考了。" 当年可以报考的都是北京的学校,其中没有人民大学。一向数理成绩较好的郝荃报考了一所理工科院校,最终却因为考前生病而没有考成。
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在是否参加高考的问题上,郝荃有些犹豫。面对很多回城机会,考大学就意味着不能分配工作,风险是很大的。就在这个时候,郝荃曾经就读的北京八中的老师专门来到她家里,劝她一定要参加高考。后来郝荃回想起这段经历,还戏称自己是被"拉着扯着"上的大学。"当时如果不是中学的老师那么鼓励我,我想我不会考大学的;如果当年没有考大学的话,今天的人生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是高考给了这一代人以改变命运的机会,而郝荃牢牢把握住这个机会,将未来的命运握在自己手中。回城之后,郝荃跟当时也比较年轻的几位中学老师一起,重新捧起书本,同千千万万怀揣梦想的青年人一样,开始了"鲤鱼跃龙门"的准备。经过一番刻苦努力,郝荃终于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会计专业。
可是,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她却喜忧参半,甚至有点伤心。原来,一直特别喜欢新闻和文学的她,开始填报了人民大学的新闻和党史专业,但后来增补了一些经济类专业,必须再报一个。"我就随手划了一个专业,也不明白划的是什么,但是真的没想到会把我分到这个会计专业去。"(笑--)"因为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脑子里觉得会计都是干坏事的人,所以我对会计没什么好印象。真的把我分到会计专业的时候我特别伤心,好长一段时间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讲我是会计专业的。别人问考上了挺好的,考哪个学校啊?--人民大学。学什么专业啊?--财政系。"(笑--)
与毕马威结缘从1992年踏入毕马威美国公司成为一名金字塔中最底层的审计员,到今天成为毕马威的合伙人,郝荃走过了毕马威培养员工的"金字塔结构"的每一个层级,这也使她与毕马威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实早在人民大学任教的时候,郝荃就有过一次与毕马威的深入接触。"当时一批年轻的老师都参加外语培训,很多人都是去国外读学位的。系里的陈共老师跟我说,现在有一个机会,到国外的会计公司去实习, 但是没有学位,你要不要去。他当时还说了一席话令我印象特别深。他觉得学位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有一些实际工作经验,真正看看国外的公司是怎么做的。我很信服他的话,后来我就去了毕马威,一去就是一年半。
"正是因为有这段实习的经历,1992年留学美国毕业后, 郝荃最终在毕马威、安永、安达信三大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中选择了毕马威,自此,她开始了自己在毕马威的不凡之旅。毕马威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使得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发展机会。但每一个人都必须从底层做起,不会有任何人因为关系或其他原因而受到特殊照顾。在毕马威,一年一次业绩评估,提升、待遇、薪酬基本上都由业绩决定。从开始的审计员到经理这个职位,比较优秀的员工需要经过4~6年。如果要升为高级经理或者合伙人,不仅有年限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工作能力, 管理能力和业绩,一般需十到十四年左右的时间才可成为合伙人。
如今已经是中国首位本土合伙人的郝荃,回想起走过的日日夜夜也是感慨万千。"当时在美国做的时候,比现在要辛苦得多。第一,语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克服这个障碍对增加信心很重要。而且从业务上讲,我在大学学的东西与美国的很不一样,所以工作起来挺辛苦的。此外这个工作本身是一个要求很高的工作,需要投入很多时间、精力,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加班是很经常的事情,从一月到三月,很少有12点以前回家的,有时候早晨5点钟才回家,稍微洗漱休息一下,9点钟就又回到办公室上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