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作为一个professional, 见得东西比企业里的财务人员多一些,眼界会比企业里的财务人员宽阔一些。拿我本人做例子,我一直对外宣布我是做内控出身的,对于控制和风险这个领域,也确实有一点点地自信。但是近两年,我也常常厚着脸皮对客户说,我是中国税的专家。这样的不害臊来源于我独特的经历,我原来所在的咨询公司,需要一个中国税的专家,又不愿意专门招一个,于是我奉命变身为中国税专家。这样的变身却不比变脸,手一抹就能实现,从此我度过了一段很黑暗的学习过程,那就是在一次次痛苦的实践经历中去学习。还记得我曾经负责给一个印度公司做一次增值税出口退税的培训,要知道这是我自己心知肚明的死穴,从来遇到了都绕道而行,但是这一次避无可避,只好硬着头皮顶上去,疯狂的恶补出口退税的知识。在培训过程中他们公司的财务总监--一个印度人表现出了超人的领悟力,于是他不停的向我问问题,有些是我知道的,有些是我从来没想过的,有些干脆是我不知道的。按道理说我应该死的很难看,不过我之前的讲课经历给了我一张厚脸皮和还算过得去的推手技巧,总算把场面应付过去了,没有给我的公司丢脸。但是下来之后我还是总结检讨了自己知识上的缺失,抓紧把它补上。这件事情的积极后果是,死穴得以转移,现在若有人和我讨论增值税,我也一定能从容以对。我想若是我一直在火车驴拉,我此生也不一定对出口退税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第三,可以更好的锻炼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这一点我本人因为天生就是话唠加厚脸皮,所以不够有教育意义。那么我说说原来我手下的一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我原来写过很多次了,无数次的被我引为反面教材,希望她看在我多年照顾的份上,不要和我计较吧。她本人是不长于交流的人,和客户在一起讨论很多时候要靠客户来带动气氛—看来客户也受不了这样沉闷的空气。后来我离开了,她也已经成长了几年,于是价值被重新评估和认定,开始参与到项目的初期洽谈以及和客户直接沟通的工作。沟通的过程因为我不在场,所以不好描画,不过从事后她对我的抱怨来看,心情应该十分不好。不过几个月过去,她向我抱怨的程度也慢慢减轻,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对自己越来越有自信,不太怵头和客户接触了。我想若是在企业,身为一个初级财务人员,可能也只能和税务专管员打打交道,税务专管员我也见过几位,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我就不加评说啦。
我看很多人都在抱怨事务所的性价比不高,工作辛苦,回报还少。这是大环境的问题,我得坦率的说国内大部分的事务所确实不适合作为职业的起点,那就尽力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多看上面我说的这几个优点,若只是工资待遇的问题,那就把自己的心理价位调低一点,争取多学一点软技能。毕竟对于年轻人来讲,发财致富从来不是头两年应该考虑的事情。
鱼的选择说完了,为了公平起见,现在来说说熊掌的好处。
首先的好处是,若是进得一个正规的公司,展现在小朋友们面前的应该是一个有序的晋升阶梯,先是一个科目的会计,进而总账会计,或许还可以去做做税务,财务分析或者内部审计,18般武艺学全了,小朋友也变成了满面风霜的大朋友,就可以信心慢慢地荣膺财务经理或者财务总监。说到这里我想起当时我在Local所实习时的一个客户,那是一个国有背景的上市公司,我们负责下面一个子公司的审计,彼时财务部有一个副部长,是高我几届的师兄,小伙子思维敏捷,财务基础也好,加上国企几年的风刀霜剑,斟酌问题的时候就显得格外的成熟。大家时间长了混得熟了,带队的大姐就常常开玩笑,说小周小小的年纪就这么成熟,看上去简直像集团里负责财务的副总。小周听了这样刻薄的玩笑并不介意,反而踌躇满志的笑笑--也许他的笑容不是这个意思,但是作为冷眼旁观的外人,我觉得他确实也是以此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这也是任何一个财务人员最理想的攀登轨迹。
我看现在很多不错的外资企业都设置了一个叫做“财务管理培训生”的位子来招纳出色的毕业生。按照这个职位的设置想法,一个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企业就会假定他会成为10几年之后这个企业的中流砥柱,那么这些年对于他的各种各样的训练和培养,都会围绕着这样一个假定展开。如果这个仁兄足够有韧性,他便可以在10几年的周期中把该公司财务方向的所有相关工作全都做一遍,最后,理论上这位仁兄就能成长为这家企业财务领域独当一面的中流砥柱。若是这样的机会可以更多的提供给刚刚毕业的小朋友,那么这会是企业之于事务所最有优势之处,那就是把人才的培养周期拉长,循序渐进的培养。而对于大多数事务所来讲,虽然可以速成,但是往往好像练习七伤拳,伤人自伤,很多小朋友通过不了魔鬼训练,被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也不像鬼,纷纷夺路而逃,的确并非培养人才的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