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中文, 李鸣山)
中式簿记分为政府与民间两类,特点是采用直书和汉字数码。中式直书政府簿记又称官厅会计,产生于周代,采用入出账法,是西式借贷账法在中国的表现形式,适用收付实现制,基本沿用至清未。中式直书民间簿记简称中式簿记,产生于战国时代晚期作坊和商业会计核算,亦采用人出账法,代表作品如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于阗寺院“出钱簿”,与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净土寺“结算报告”。陆游(公元1125~1210年)在《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一词下阙中写道:“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出入”和“收支”是两种账法,代表一次伟大的改革。明末清初,改良出人和收支为收付账法,经过康乾盛世,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出入、收支、收付是西式贷借账法在中国的表现形式。二十世纪30年代出版的《改良中式簿记概说》一书,挑战中式收付和西式借贷账法,引发了改良与改革中式簿记之争,最终改良中式簿记以失败告终。60年代银行业改直书为横书,改汉字数码为阿拉伯数码,分类账簿改两栏为三栏式等,并出版了《银行会计概论》一书,其是对中式簿记比较成功的改良,但影响面比较狭窄,1993年被废止。2001年《新会计学原理》一书出版,其中附录《中西账法的比较研究》,总结了中式簿记;2005年第二版,将其中的“演译中式簿记”独立出来,改写成《中式簿记概论》一文,结束了中式簿记没有著作的历史,展现了收方等于贷方,付方等于借方,符合经济活动先出后人的规律,证明了中式簿记的账户有分类,账簿有组织、格式。账法有规律,具备科学合理性,是其他账法不可比拟的。《新会计学原理》一书进一步改良收付为贷借账法。
一、中式簿记本事
账法是一部会计学的根本。本节分别论述《企业会计准则》第4条规定与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中式收付账法符合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以及账户分类、账簿组织和账簿格式。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4条规定与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
《企业会计准则》第4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这是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科学核算方法的规定。其中,“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是指经济活动或财务活动,不是会计核算;“记录和反映”是指确认会计分录等,二者应当区分开来。
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如企业接受投资,先发生投资者出资,后发生货币或其他资产验收入库;购买材料,先发生支出贷币或签订延期支出货款合同,后发生材料验收入库;材料投入生产,先发生领出材料,后发生投入车间生产;交库产品,先发生车间交出产成品,后发生商品验收入库;销售商品,先发生商品出库,后发生货币入库。
(二)中式收付账法符合经济活动
先出后入规律中式簿记以收付为记账符号,其收项等于贷方,付项等于借方,是西式贷借账法在中国的表现形式。用分录演译上述五例经济事项,分别采用两类核算方法。
其一,中式簿记分录:(1)接受投资,收(贷)记“股本”账户,付(借)记“现款”账户;(2)购买材料,收(贷)记“现款”帐户。付(借)记“货源”账户;(3)销售商品,收(贷)记“货源”账户,付(借)记“现款”账户。
其二,现代会计分录:(1)接受投资,收(贷)记“实收资本”账户,付(借)记“银行存款”账户;(2)购买材料,收(贷)记“银行存款”账户,付(借)记“材料”账户;(3)领料投入生产,收(贷)记“材料”账户。付(借)记“生产成本”账户;(4)交库产品,收(贷)记“生产成本”账户,付(借)记“商品”账户;(5)销售商品,收(贷)记“销售”账户,付(借)记“现金或银行存款”账户。
中式簿记与《簿记论》相似,其“商品名称”账户,核算商品销售收入、期末商品盘点价值和进货总成本,差额直接在“商品名称”账户结转彩项结册(损益表),该账户实质上核算的是毛利润。该账户合并了材料投入生产,和商品验收入库的核算,所以原生态中式簿记不存在现代会计分录的第(3)、(4)两则分录。
若按照不同意见处理第(5)则分录,应是付(借)记“现金或银行存款”账户,收(贷)记“销售”账户。该做法并不与先收后付账法矛盾。决定收付或贷借账法的不是会计分录,而是由分类账页上(左)边设计收方,下(右)边设计付方的格式决定的。中式簿记或现代收付分类账簿,即使根据不同看法的先付后收分录,都将把销售收入登记在上(右)边收(贷)方,货币入库登记下(右)边付(借)方。
(三)中式账簿分为五簿两册
五簿中的“草流簿”为经济事项发生和结果的说明书,即《簿记论》介绍的财产目录和备忘簿,是确认会计分录的依据;“清簿”分为“银清簿”、“进货清簿”和“销货清簿”三本,即收付转三式记账凭证;“总簿”即明细分类账,“计簿”为总账,“盘点留底簿”相当于盘点表。两册中“彩盘结册”相当于损益表,“存除结册”即资金平衡表或权益资产表。总簿产生很早,有三千多年历史,而充作总账的计簿只有一百多年历史,此为明细分类账称作总簿,而总账却称谓“计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