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簿下设股本、生财、本埠交关、外埠交关,货源、杂支和现款计七个账户,可以顺序解释为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本埠往来、外埠往来、毛利润、费用和现金账户,对结账前的总簿起控制和逐笔核对作用,但不登记结账分录,所以称谓“不完整的总账”。总簿分别设置股东、生财、本埠交关、外埠交关、货源和杂支六本。股本总簿下设“投资人姓名”,生财总簿下设“固定资产或低值易耗品名称”,交关总簿下设“企业名称或自然人姓名”,货源总簿下设“商品名称”,杂支总簿下设“费用名称”明细账户。此外,银清簿替代“现款”明细账。盘点留底簿可以解释为“存货名称”明细账,彩项结册替代“损益”明细账,是另一种形式的明细账。
草流簿和盘点留底簿用白纸装订成册,清簿用十行纸装订成册,计簿和总簿用斗方账页装订成册。封面用兰色布和白色布裱成,用红色纸书写账簿名称,贴于兰色封面左上角。
二、中式簿记改良
(一)阻碍中式簿记发展的改良
1933年徐永祚著《改良中式簿记概说》一书。该书曾指中式簿记账户无分类,账簿无组织,无格式,账法无规律。改良中式簿记,首先应当改直书为横书,改汉字数码为阿拉伯数码,该书却保守地采用直书和汉字数码。《改良》一书没有设定一则经济事项和分录,没有具体介绍如何登记会计账簿和如何编制会计报表。只是借鉴“西式簿记”的研究成果,扩大了账户名称,改两栏为三栏式账户,改四种为五十余种账簿格式,改三本清簿为十本日记账。
西式借贷记账法经过近800年的发展,会计理论已经相当完善,经济凭证(即原始凭证)逐步法制化,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相当规范。但是,借贷记账法仍然存在缺乏理论支持,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项目排列方向不统一等问题。例如:世界上第一本会计学著作论述借贷账法:借贷“这两个符号是根据威尼斯城的习惯使用而来的。一般总是应先说明借方或per,然后才紧接着说明A方或是贷方。必须遵循习惯。”这就是借贷账法的“习惯”理论,不符合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所以才会有诲涩难懂的评价;资产负债表左边列示资产类项目,右边列示负债类项目;而损益表上(左)边列示负债类项目,下(右)边列示资产类项目,两表项目排列方向相反。损益表项目亦与账簿左借方、右贷方的排列方向相反。
中式簿记历经两千多年的改革和改良,期间经历过盛唐辉煌,北宋繁荣,康乾盛世的发展,造就了收付账法的科学性。但封建统治使商人在士农工商中的地位甚低,人们视会计技术为“末学”,20世纪之前没有总结成文。《改良》一书对此评论引发的改良与改革中式簿记之争,影响了中国商业文化遗产中的中式簿记的发展。
(二)促进中式簿记发展的改良
会计实践者创造了会计学理论,又不为理论所拘束。中国商人在12世纪之前,改革入出为出入和收支两种账法,明末清初又统一改良出入和收支为收付账法,并且符合经济治动先出后入规律。20世纪初,西式借贷账法开始在学校中传播。六十年代会计人士创造了增减账法,再次改良了中式簿记,特点是改直书为横书,改汉字数码为阿拉伯数码,改分类账簿两栏为三栏:结账后的分录也制作记账凭证,改彩项结册为损益表,改存除结册为账户余额表,并出版了《银行会计概论》一书,具备了现代会计学的要素,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改良。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其没有认识到收付账法应符合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也未明确收付账法是贷借账法在中国的表现形式。
三、借鉴西式贷借理论改良收付账法
(一)国际会计学理论界对贷借账法研究较早
16世纪30年代会计学家塔里恩特强调贷方的主要作用,而卡萨诺瓦认为借方总是发生于贷方账户之前。卡尔达诺用左设贷方右设借方的账簿设计支持了塔氏,意在改革借贷账法,理论比较先进。历史学家“正在不懈地寻找这样做的原因”,即寻找左设贷方、右设借方的理论依据。1856年英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左边列示资本和负债项目,右边列示财产和资产项目,在借贷账法的会计学理论上,开了先例,做到与损益表项目排列方向统一。特点是把股东和企业债权人排列在资产负债表左边、上首,肯定了资金来源是首位的原则。1926年,德国会计学者巴比著《复式记账原理》一书,首创资本循环说。书中将全部账户划分为资本来源与资本形态两类,又把每一账户分为“入口”与“出口”两方,进而论述:“资本的每一运动必然是‘出于此而入于彼’或‘出于彼而人于此’,其运动方向是由贷方到借方的。”结论是“有贷必有借,贷借必相等”。巴比之论虽然没有提及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但却非常相近,是对塔氏理论和卡氏账页设计的重大发展。《新会计学原理》一书提出:贷借账法是改良收付账法而来,特点是符合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是对巴比之论的进一步发展,即把分录改为先贷后借,账簿设计为左贷方、右借方,权益资产表左边列示资本和债权人项目,右边列示资产项目,形成了一整套贷借账法理论,比较科学而又相对完善。
(二)会计实践对理论的支持
中式簿记有三千多年发展史,其中,宋代改革入出为出入和收支两种账法,明末清初统一改良为收付账法,是贷借账法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已经运用了近900年。2000年夏恩·桑德在《会计与控制理论》一书前言中叙述:“我的会计启蒙再简单不过了。当我的姐姐离开家上大学时,我父亲就让我这个六年级学生帮忙记录农场和家庭的账目(按照印度的习惯,借方在右,贷方在左)。”“会计惯例反过来(右边记借,左边记贷在某些国家是一种通行做法),所有主体利益并不会因此而受影响。”说明印度和“某柴国家”已经采用贷借账法,跳出了借贷账法的影响。收付与贷借账法付诸实施并总结成书,标志着贷借账法对西式借贷账法的改革,经济活动先出后人规律的发现,则为这次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贷借账法汇集了商人和会计人员两千多年实践经验,汇集了全世界会计人士400多年的理论探索,终于改革借贷账法为贷借账法,其易学易懂,易于掌握。《新会计学原理》一书继承了中式簿记的科学性,发展了《银行会计概论》,是中式簿记到现代会计学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