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FO到O
2007年初,马云把阿里巴巴集团分拆为阿里巴巴、淘宝网、支付宝、阿里软件、雅虎中国五个子公司。2007年8月,张勇低调加盟淘宝网。在张勇加入之前,淘宝网一直没有CFO一职,坊间一度猜测此举有望积极推进上市进程。一年的时间里,淘宝网交给张勇的三项任务已经完成:明确财务职责、组建财务团队、构建财务构架及核算报表体系。
2008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由张勇担任淘宝网O。接到新的使命,张勇称有些突然。相比起由CFO转型为CEO的“顺理成章”,由CFO转任O,除了新浪现任CEO曹国伟在担任CFO期间曾兼联席运营官O及ebay原CFO郑锡贵,算是相对罕见的转型模式。
谈及这次提升,张勇认为最大的原因是自己擅于沟通,更适于淘宝文化。
如同阿里巴巴集团一贯的风格,淘宝网也保持着强势的运营。“担子比以前更重了。”搜索、销售、交易市场、社区和卖家增值服务是淘宝重要的业务构成,其中交易市场、社区和卖家增值服务均由张勇负责,还要适时把关财务方向战略方面的问题。
张勇觉得转型的最大压力在于对业务的了解程度,虽然之前对于业务已经有一个相对透彻的了解,但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管理,仍要做一些加减法,扔掉一些固有想法、获得一些新的想法。但是,“我并不认为CFO和O存在‘截然不同’的视角,正确的财务观本身就应该植根于业务和公司整体的角度。”当然,两者细部角度的不同也为张勇所认可。
张勇表示,现在从运营的角度反过来看财务,其实有更深的理解——专业人员达到一定程度后需要的不再是专业嗅觉而是商业嗅觉,优秀的CFO不是会计师而是战略制定者。
对于财务“冷面人”的角色,张勇显得有些淡泊,“财务不能在乎别人的看法,可以‘强势’也可以‘弱势’,只要争取到并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就好。”他并不看好财务部门“广受好评”,“往往签合同的最后一步是财务,我们不能只是说YES或者NO,而是需要换位思考,参与的更早,把要求先提出来,这样业务也会欢迎,所以关键是受到什么性质的好评。”
2008年8月,淘宝在坚持免费策略的前提下,依靠类似小额广告和增值服务首次实现了收支平衡。张勇却称这是无心插柳的水到渠成,是始终没有把营利作为首要目标的情况下做的有限度的尝试。“如同上市一般,只是一个阶段,而不是最终目标,目前上市仍不在淘宝发展的优先级上。”
经过五年的发展,起初不过是阻止ebay向阿里巴巴B2B业务渗透的淘宝网,眼下已成为马云论剑网络江湖时最称手的一件兵器。“20亿元人民币在未来五年内必须花光,”淘宝五周年庆典上这个数字被追加为50亿元,“这是对于未来的投资,将用于技术储备、人才储备,市场和品牌推广以及硬件设备。”加之先前并入淘宝网的承担网站广告联盟业务的阿里妈妈所实现的广告主加媒体资源的协同效应,马云志在让淘宝成为“网上最大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
张勇的压力来自两个方面。
“母公司有钱,淘宝又没有上市,这对我们来讲,内部的运营管理就成为重中之重。提起网上购物,立刻反应到淘宝——这是我们所希望的,但与此同时,做的最好的时候往往是风险最大的时候。”如何精细管理之道,张勇坦言现在的压力很大。
随着淘宝网的不断扩大,张勇希望建立一个规模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投入的人力和资源不会因为整个交易规模和用户群的增长而成倍增加。“人才肯定非常重要,整个公司的人才都是从四处‘网来’的”,第一届“赢在中国”的冠军现任淘宝网总裁助理。
另一方面的压力则来自外界。2004年,在C2C第一场的战争中,淘宝网凭借支付宝、阿里旺旺等一系列的创新不断挑战全球C2C老大ebay,最终依靠“免费”策略大获全胜,稳坐国内C2C市场头把交椅,如今淘宝网占有80%的市场份额。目前中国网上购物渗透率(网上购物人口占整个互联网用户的比例)仅为26%,而美国为80%,正是看中这一“蓝海”,腾讯、百度等凭借各自的互联网优势迅速增兵这一领域。
面对腾讯和百度的后起竞争,如何从颠覆者到反颠覆者,张勇表示淘宝首先不会留给自己犯致命错误的机会。“事实上,多一个参与者并非坏事,可以共同提升网上购物的渗透率,我们旨在争夺未来。”
淘宝已经成为行业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者,在淘宝人看来,无论是百度还是腾讯,整体运作思路都很传统,大部分是在模仿淘宝,只是一些微观产品偶尔有一些亮点。
对于百度“有啊”的“搬家”策略,张勇坚持认为他们可以搬走个体的店,却不能搬走交易环境和用户记录,五年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赶上的。张勇的自信并非不无道理,淘宝一天产生的用户行为数据高达500G。2008年4月,淘宝开辟了淘宝商城,引入品牌企业,正式开始运营B2C业务,而吸引商家的杀手锏正是其拥有的庞大的消费者行为数据。宝洁等大型消费品公司陆续让旗下诸多系列品牌进驻淘宝网。
然而,腾讯是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在2006年的竞争中,曾迫使淘宝停止收费的企图;百度是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其自身优越条件也不可小窥。张勇表示,“淘宝必须保持领先一步的雪球效应,进行不断的创新。”如今,淘宝内部有一个专门研究竞争对手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