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徐永祚
徐永祚(1891-1959),又名玉书。
先后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和上海神州大学经济科(1915年)。毕业后在天津中国银行担任练习生。曾任上海《银行周报》编辑、主编,银行公会书记长和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会计科长和常务理事、上海市参议会参议员、先后担任神州大学、上海商学院、复旦大学、光华大学教授,上海物品交易所常务理事。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
1921年获得会计师证书并执业,在上海设立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中国1949年之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抗战时改称正明会计师事务所),并举办会计培训班,普及新式簿记知识。先生的家乡海宁县也在其帮助下,以《改良中式簿记》为教材,办起了会计补习班。先生在30多年的会计师活动中,培育了大批财务会计管理人才。
在工商企业流行中式簿记的彼时,先生编著《改良中式簿记》一书,出版后颇受工商企业欢迎,纷纷采用。先生所创的收付记账法,在税算会计、商业会计领域沿用至上世纪90年代。1933年12月24日,他应上海市商会之请,发表了改良中式簿记的演讲,并举办改良中式账簿表单展览,陈列账簿表单共四五十种,参加者竟有万人之众。
1937年八一三淞沪之战爆发,上海人民踊跃捐献,支援前线。先生经手所有捐款捐物的文件和账册。后来被日本侵略军侦悉,将其拘捕监禁,再三逼问财物所在;先生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后经多方营救获释。
先生创办的正明会计师事务所下设计核、训练、出版三部,承办查账、会计制度设计、会计管理与整理、会计证明与鉴定、财产清算与管理、会计事务咨询顾问、代办纳税申报、注册登记、审计与会计人员培训、出版会计刊物等事务。在事务所开办的20多年间,业务迅速扩展,拥有资本较大的固定客户有:上海金融界的“南四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北四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以及工商界的天厨味精厂、上海安达纱厂、天原化工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出版界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40年代后期,业务渗入慎昌洋行、英美烟草公司等外资企业。为了实践中式会计改良的构想,先生先后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五洲药房等企业试点,经他设计指导,实行改良中式簿计的企业,不下四百家。先生还创办《会计杂志》,介绍国内外财会管理的理论和经验,开展会计学术研究和改良中式簿记的宣传,闯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会计改良之路。先生撰写了大量著作和论文,其中较大影响的有《改良中式簿记概况》、《英美会计师制度》、《决算表的分析》、《所得税与会计》等,这对于丰富中国会计、审计思想,改良中式会计起到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推动作用。
先生之德,仰之弥深!
三、潘序伦
潘序伦((1893—1985),又名秩四。
民国16年(1927年)1月,先生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39号创办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后改名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该所初创之际,只聘用助理人员1人。以后业务迅速发展,到1937年已拥有工作人员70多人。分设主任会计师室、计核科、文书科、法律科、信托科、总务科、编辑科以及学校部。
各科(部)负责的业务项目是,计核科:常年会计顾问,常年或临时查账,设计会计制度,破产清理;文书科:公司登记,商标注册,申请专利,代拟会计及商业文件等:法律科:常年法律顾问,工商企业、个人法律诉讼,破产债权、债务诉讼;信托科:担任清算人、破产管理人、遗嘱执行人;外商科:承办外商企业的分支公司登记,商标注册,申请专利等;编辑科:编写立信会计丛书,编辑立信月报、会计季刊;总务科:办理人事、会计、档案和后勤供应等;学校部:负责多种形式的会计学校(包括立信会计专科学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各种补习学校)的教务工作。
先生所在的事务所承揽了不少大中企业的查账工作和会计顾问工作,其中工商企业有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永安纱厂、申新纱厂、大中华火柴厂等。金融业有中国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国国货银行等。社会团体有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等。接受委托的外商企业有百家之多,其中有美商的联合航空公司、可口可乐公司、英商的怡和洋行、太古轮船公司等,为此事务所增设一个外商科。民国19年(1920年)以后,事务所先后在杭州(1930年)、桂林(1939年)、重庆(1941年)、南京(1946年)、广州(1946年)、天津(1948年)等大中城市设立分所。并创办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编辑出版立信会计丛书,以适应各级立信会计学校教材之需,扩大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影响,提高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和业务质量,成为当时规模最大、职能齐全、影响最广的会计师事务所。
先生推广应用“新式簿记”,书写了中国现代会计史的第一页;先生创设会计师事务所、会计职业教育、会计宣传出版“三位一体”的“实业组合链”,塑造了现代会计“产学研一体”的模式雏形;先生首倡诚信文化,揭示了会计职业存在的本质,为后世注册会计师树立了标杆;先生著述甚丰,编译良多,时至今日会计界使用的不少名词和概念,仍拜先生之赐;先生桃李芬芳,遍及宇内,为中国会计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厚重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