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诞辰2560年。上世纪末,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发表了一个宣言: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时值国际金融危机的今天,我们更应寻觅孔子!我于孔子,自认为是他的一个远年弟子。我常为自己的这种虔诚追随而倍感孤独与压力。因为在离我们不远的岁月里,孔子被冠以“孔老二”的贱称而广受揶揄、非议和责难。彼时,“子曰”成了人们的笑柄。于是,对孔子的追随和坚守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时代和大众的背离,其难堪与隐忍可想而知。尽管如此,我依然坚持着,我 从原典的阅读和生命体验中感悟到孔子思想和人格的光芒。我深信,如同孔子所说“德不孤,必有邻”,如此坚守的远远不止我一个人,我们所执著坚守的不仅是孔子本身,也不仅是传统文化和社会理性,而是一个文明复兴的曙光,是对一个民族所拥有的美德、力量和智慧的恒久信念。
古人云:“凡饮井水处,皆能诵《论语》”。我没有想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一宏大唯美的盛典上,历史回归了!当孔门三千弟子忘情吟诵《论语》,当清脆悠远的竹简清音和馥郁飘逸的儒门书香漫卷而来,人们由衷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从容与优雅。我多么希望,那峨冠博带的三千弟子所发出的震撼吟诵,既是中华儿女的虔诚缅怀,更是全体国民对自身文化信仰的一次救赎!先师自春秋归,不亦乐乎!我愿梦回公元前500多年的山东:那时的孔子是一个面含微笑的东方圣人,他正直善良、智慧通达,乐观向上、求仁得仁,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社会和终极关怀。他活着 的时候可能都没影响到当时的鲁国,却在死后影响了中华民族2500年。
我们学习孔子,就是要学习他“学而不厌”的求学精神,生命不息,“充电”不止;学习他“诲人不倦”的师道风范,升华自身境界的同时也提升他人;学习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职业理想,以“少能鄙事”为荣,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学习他“己所不欲,毋施于人”的君子情怀,学习他“安贫乐道”的淡泊心态,学习他“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仁在远处吗?我想求仁,这仁就到了)的社会责任意识……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者如斯夫!”时光如水,人们究竟在追求什么?今天的我们仍在追问。
为难的是,我们要么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要么怀着理想毅然前行之后,沉溺在有学历没文化、有技能没思想、有理论没见识的现状中,迷失在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的两难选择里,反而忘记了出发时的初衷。何不去问问孔子,我们该怎样守望充盈的精神家园?
至圣先师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伟大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会计。
这位中华文化的重要学说—— —儒家的首代宗师,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身世中,有一段至今都在争议的公案。司马迁的《史记》上说,孔子是他66岁的父亲叔梁纥和20岁的母亲颜徵“野合”之后而生。
孔子出生时头顶长得像“山丘”。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季氏的委吏(司会计)和乘 田(管畜牧)。
在困厄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孔子家语》)30岁时,孔子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
35岁时,鲁昭公被三桓大夫击败,逃到齐国后,孔子便到齐国。齐景公数次问政于孔子,想封孔子为尼谿田,遭齐相国晏婴进言劝阻。后来孔子得知不被受用后,便重回鲁国,聚徒讲学。
鲁定公九年至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鲁国做官,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行摄相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
孔子治下的鲁国颇有起色, 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锄设计,使孔子与鲁公、季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无奈,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创办了一所“流浪”大学,然而均未获重用。
公元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其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5年后,孔子赉志以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