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从他的语气中,我能感受到一种对现实的失望,“好男儿志在四方”,他更是。徐林学习优秀,去年10月,他参加了2008德勤税务精英赛,获得了优异奖,自此暗暗下决心,非“四大”不进。
事实上,像他这种参赛得奖选手,毕业进德勤应该是十拿九稳,但一场从大洋彼岸吹来的金融风暴让这个刚刚准备涉足社会深海的青年呛了一大口水。
悠长的等待期,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生活,“真倒霉,为什么偏偏是我们这一届?”随后,他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妥协,从首都到省会城市,再到小城镇;从追求个人发展到只求工作安稳即可。
其实,徐林只是千千万万毕业生中的一个缩影。他们逃避眼前的现实(考研),他们“啃老”留学,他们搁置梦想,成就 了学校依旧光鲜的就业率。
当然,我们更要把目光对准还在各个求职会上不断消耗自己热情的同学,其实他们中的许多又何尝不是拿奖学金的好学生!只是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求职在更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考验家庭、考验学校的行为。在采访中,一位高校的老师告诉我,“剩下”的很多都是成绩好,但家里“没关系、没门路”的学生。
我想,如果每个学校都能像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院长汪祥耀所说的那样,除了让学生接受基本的大学教育,还定向培养他们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多参加实践活动,情况应该会更好一些。
“你可以失业,但不可以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这是徐林托我告诉“战友”们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