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瑶瑶, 李一硕)
1940年,湖南汨罗一个叫易庭源的小伙子考上了厦门大学中文系,他高兴得彻夜难眠,而在当时动荡的中国,这次求学之旅终未成行。几经辗转,易庭源留在了湖南,选了会计专业。而后,通过几十年对会计的钻研,他已然成为我国会计界的大儒。
68年后,他90大寿,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下简称中南财大),他的长子易中天和长媳李华夫妇为他设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奖学金。
面对记者,他反复强调,是时代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就。他说他的原则就是“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党让我学什么我就学什么,党需要我创新什么我就创新什么,要把工作完成好。”他—— —就是易庭源。
“拿得起”的会计
易庭源虽在农村长大,却是来自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抗日战争爆发前,父亲在外做职员,母亲负责照看家里。母亲的学问不多,但是从当时来讲,已经是很有文化的家庭妇女。易庭源排行老七,上面有五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妹妹,两个弟弟。易家11个孩子里除了一个孩子很小就夭折,一个女孩只有中专水平外,其余九个孩子都受过高等教育。
1940年,当时已背井离乡在湖南汨罗求学的易庭源考取了厦门大学中文系。然而,当时全国各地正陷于抗日战争的一片狼藉中,易庭源既没有足够的盘缠,也没有去厦门的交通条件,只能继续呆在湖南。当时,国立商学院恰好没有赶上全国的统一招生,新生的入学工作就被推迟下来。易庭源报考了这所大学,并被录取了。
到了学校后,易庭源放弃了一开始读中文的志愿,选择了会计。在易庭源的眼里,其他学科做起学问来都有些空洞,只有会计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又比较适合实际的应用。从选择会计的那一刻开始,直至今日,易老90岁高龄了,从未停止过对会计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1953年,易庭源因当时全国高校调整,到中南财大任教。当时,这所学校还名为中南财经学院。易老始终对他的学生们强调,会计不是简单的账房先生,会计要做“诸葛亮”,做好生产的预测决策工作,要根据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局,从协调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好各项工作,要对祖国和人民负责。
易庭源的这种政治思想伴随了他一生。“文革”时期,易庭源被下放到生产队,负责养鸡。为了让鸡多生蛋,以便为学校和国家减轻负担,易庭源专门买了养鸡的书来钻研。而且,利用业余的时间,他还在当地的财政局办了一些会计学的初级班,为当地培养会计人才。就是在当时那么艰苦和动荡的时代,易庭源依然不改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会计事业的信念。
从建国前进入湖南国立商学院,到从中南财大退休,研究会计知识是易庭源始终不曾放下的一件事。与会计为伴的那些岁月里,易庭源深深地感觉到一 种发自内心的安宁。通过几十年的刻苦研究,他创立了我国会计学中的“资金运动会计理论”和“利润分块理论”。如今,易庭源早已是我国会计学界泰斗级的学者,在国内外会计界享有盛誉。
我的学生都是好学生
1944年,易庭源大学毕业以后,曾先后执教于母校、湖南大学和中南财大。
一直到1990年退休,他已在会计学的讲坛上辛勤耕耘了近半个世纪之久。易庭源已经记不清自己共带过多少学生,也记不清自己曾亲自带了多少个班级。只是在易庭源的抽屉里,他还保留着一些当年学生的作业和成绩单。易老说,他留着这些,就是要时常拿出来看看,看看当年的学生们现在做得怎么样。
易庭源是一个在授课时从不生搬硬套书本知识的老师。他总是在实践中去追求真知、研究学问,以科研和实践来促进教学。他始终认为,教学是一件相互切磋琢磨、共同进步的事情。他鼓励学生们在发现自己的观点存在错误时,在课堂上就指出来。他说,绝对不能够因为是老师就一切都是正确的,这样是培养不出真正人才的。
也许,正是受易庭源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在他的学生当中出了颇多栋梁之才。易庭源很少和别人谈起他的学生,他就像一名灯塔的守护者,看着一只只小船在他的指引下,扬帆远行,而他却永 远地留在这里,驻足、远望。
在小儿子易工城的印象里,改革开放初期的77、78两届学生的学习氛围特别浓厚。那时,他每一次放学回家,家里都站满了父亲的学生,向父亲求教专业上的一些问题,家里热闹得就像在开派对一样。
在问到易庭源对自己曾教过的学生,有哪些记忆尤其深刻的时候,易老说,“我的学生都是好学生”。在一旁的易工城听见后,哈哈大笑,为了父亲这些年都不曾改变的率真,也为父亲为人师的一颗爱才之心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