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会计史话正文
 

中式会计思想的价值(2)

来源:财务与会计   发布时间:2009-08-22  作者:江一凡   编辑:accliu

阅读:3713  打印   RSS 字号:||
  来源之四:本土会计界的原创性贡献

 

在中国,本土会计界的原创性成果也是层出不穷,江山代有人才出。

 

我国现代会计模式中,还有古代中式簿记的“遗存”,可能读者不太相信,但确实存在佐证。例如,现代中国式会计总账“期初余额、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期末余额”的划分,实际上就是中式簿记“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今译,这是徐永祚先生的贡献,其《改良中式商业簿记方案》曾提及:“结算必用四柱法。所谓四柱法者,即我国古制四柱清册之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是也。凡各种帐簿之结算,必分别四柱。各种结算表之编制,必表现四柱。此为本方案特别采用之方法,其效用无穷。”而且,这不可能是来自西方,在西方的簿记教科书中,总分类账的结账至今看不到这样的格式。

 

晚清以来,主流的引进方式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近代,最可圈可点的,当首推徐永祚会计师发起“改良中式簿记”的贡献。据张连起先生的说法,谢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会计师证书的,但取得证书后并未立即开业,所以徐永祚是第一位实际从事会计师业务的。

 

1927年秋天,徐永祚“应中国经济学社之请作公开演讲,题为改良中国会计问题,各大学闻之,复纷纷邀请演讲,乃又分赴暨南大学及上海商科大学等处重申其义。演讲稿散见中国经济学社季刊及暨南大学会计学刊,颇引起国内会计学家之注意。”他的活动也引起日本学者的关注,据徐氏自述“日本会计学者有本邦造氏且亲来咨询,为文刊之日本《会计》杂志。”在推广的过程中,因为发现“非规定一种改良的标准方案。不足以收普遍改良之效,…”因此,就有了《改良中式商业簿记方案》的诞生,在对中式簿记流程进行梳理的同时,适当引进西式簿记的精华,形成“现金收付记账法”,使古老的中式簿记与时俱进,在少有会计论著的当时,第一次有了标准化的文本,不能不说是重大的原创性贡献。至于“现金收付记账法”是源于大清银行从日本引进的亚林亨氏“现金分录法”,还是源于真正本土原创的中式簿记,笔者尚未知其详。当然,这并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是“中国现代会计模式是从多种文化源头整合而来”这一史实,徐永祚先生便是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整合作用。

 

值得一提的另一重大原创性事件是,1947年,梁润身在《公信会计月刊》第十一卷第二期发表《以增减分录法代借贷分录法之商榷》,明确提出了对借贷法“取而代之”的最“猛”主张。始料未及的是,十几年后,从1960年代起,这一原创性的想法,几经改进后,在当时的财政部、商业部和北京商学院(现为北京工商大学)推动下,以“增减记账法”的名义,在中华大地上“星火燎原”,几至将借贷记账法扫地出门,并持续了20余年历史。从梁润身“增减分录法”思想的提出,到1960年代起“增减记账法”的广泛推行,完全是一脉相承的。在有关现金流会计的篇章,笔者也借鉴了增减记账法“同增同减,有增有减”的规则。

 

偏重“现金收付”的思想特色

 

从多种文化来源形成的中国现代会计,当然会有自己的特色。近年来,在表面上看,中国会计模式似乎日益与英美模式“趋同化”了,但差异仍然深层次地存在着,特别是在本质上,在文化传统上。

 

在企业对外交换活动中,现金与实物的运动是互为逆向的,即“付款/收料”,或“收款/交货”,从不同的运动方向来观察,当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值得重视的,是我们历来偏重“现金收付”更甚于“实物进出”,明显有别于“西式借贷簿记”的相对漠视现金,这是我们所传承下来的会计思想,极富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

 

《改良中式商业簿记方案》指出了中式收付簿记与西式借贷簿记的差别,在于西式借贷以科目为主,中式收付以现金为主,所以表现适得其反。并点出中式簿记存在漠视物品的倾向:“复式簿记之左借(Debit)右贷(Credit),犹之中式簿记之上收下付,复式簿记之分录(Journal),犹之中式簿记之转帐。惟借贷以科目为主,中式之收付以现金为主。故所表现者适得其反。吾人但知其相反可耳,何必为形式上之改革。故中式簿记现金收付之帐法。本方案仍照旧采用。…历来商界对于物品会计,往往漠视,以致窃取走漏,常有所闻。不知货物用品,乃由金钱所购得,应与金钱同一重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关于 会计思想 会计史话 的新闻 关于 会计思想 会计史话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