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年底,姜国华从美国回到自己的母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成为该院会计系第一批在美国拿到会计学博士学位的讲师。
一段“奢侈”的奋斗历程
从2003年正式教课开始,姜国华就努力地让自己融入国内会计学术界。通过一些学术研讨会、学院领导和资深教师的介绍,他认识了许多国内高校会计系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但繁忙的教学工作以及从美国带回来的几个需要同时操作的学术课题,让姜国华没有大块的时间,与他们坐下来好好交流、探讨。
2005年,将手头的学术课题做得差不多的姜国华升为会计系副教授,并取得了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培训项目结业证书。
姜国华的业余时间多了起来,他开始寻找机会与各兄弟院校的年轻教师进行交流,他甚至参与到教育部为全国高校商学院和经济学院教师开设的“双语教学”培训中,并当起了主讲教师,“其实我很想利用这些机会,来补充自己对国内会计学界现状认识不足的短板。”2006年初,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会计系主任陆正飞,收到一份关于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学术一期学员招生的报名表,他想到了姜国华。
“想不想报考这个项目?”陆正飞试探性地问姜国华。
“想!”姜国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结识国内优秀同行、了解国内会计学研究动态,他从一开始就发掘出了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项目对于他的价值。
报名、复习、考试,当时已经是北大讲师的姜国华又重新体验了一回“学生生活”。“领军人才的考题很开放,没有死记硬背的题目。所以备考也是一种学习的延续。”虽然已经淡忘了当年的具体考题,但在面试结束后得知自己被录取时那一刻的感受,姜国华记得依然清晰,“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段有些‘奢侈’的奋斗历程,很值得珍惜。”
为领军班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