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热”背后利益黑洞巨大乱象频生
注册设备监理师、注册资产评估师、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药师、价格鉴证师……品类繁多的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在推动我国劳动力素质向专业化和技能型加速迈进的同时,也衍生出规模惊人的考试产业链。专家估算,当前我国职业资格考试产业链的经济总额已超过3000亿元。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受利益驱动、多方博弈,“考证热”的背后,一些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已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黑洞,乱象频生。
考不完的证书
41岁的吴成祥是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一所医院的医生。记者在青海省人事考试中心见到他时,他刚填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报名表。“报名费60多元,每张训练光盘要50元,书本费要花200元,如果参加培训班,还得花200多元。参加一次这样的考试,少说也要花五六百元。”吴成祥说,考证费已成为他每年的刚性支出。
中专毕业工作至今21年中,吴成祥自考大专、成人本科、执业医师、英语、计算机。到目前为止,他拿到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有二三十个。“我是单位的劳模和学科带头人,但是在以证书为评判标准的制度之下,我只能不停地考下去。”吴成祥说,考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的职业能力,但这些年来,自己花在考试上的费用有1万多元,繁杂的考试也令人身心疲惫。
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已超50种
评职称、增加就业筹码,这是大多数考证者的动机,考试经济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风生水起。长期关注职业技术考试的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毛江晖介绍,除职业技能鉴定,目前我国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已经超过了50种。每年,仅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报考人数就达到了6000万人次以上,保守估计各类职业资格考试所带动的经济总额已超过3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