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事先拿到简历,我很难想象面前这个穿着鹅黄套裙、风度优雅的女人曾在中国工程与农业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机”)的系统内担任过总部财务经理、子公司财务总监及董事。但是,当她芊芊十指快速地在键盘上敲动,并递过几大张纸,上面条理清楚地列满自己要说的财务专业要点,用几乎比常人快一倍的语速阐述自己的财务与管理理念,那股巾帼不让须眉的理性与豪气迅速感染了我。
现在,李铮的名片上只印着中农机“副总经理”一职,身份已经由一名财务高管向业务方向转型。
赚钱之道:多赢与创新
“财务是可以赚钱的!”这是她的开场白。
1995年李铮从首都经贸大学会计系毕业、进入中农机做一名会计的时候,并不是这么想的。那个时候人们的普遍观念是:财务就是算账的,“卡”和“压”是其他部门对财务部门的普遍抱怨。幸好,李铮的观念没有停留在那个阶段,她虽然走出了校门,却没有停止学习,很快她就明白并开始倡导这个理念:财务是可以赚钱的。
在她递给我的纸上列着三大要点:财务如何赚钱、如何进行内控管理、如何提高财务分析能力。“我认为一个财务部门,首先是要能赚钱,其次要能控制住风险,最后,能提供分析报告,给领导决策做参考,只要这三方面做好了,就是好的财务。”
在这个大理念的引导下,李铮不断寻求着“赚钱”的门道,最终被她总结出三大条:应收账款可以赚钱,税收筹划可以赚钱,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也可以赚钱。不过,无论哪一条,都脱不开“多赢”与“创新”这两个关键词。
“什么事情你都合适了,那肯定就不合适了。”她用这句似乎悖论的话解释自己的“多赢”理念。“你不仅要想到自己的利益,还要想到别人的利益,只有共赢事情才能取得成功。每出台一个政策,我都会站在领导的角度、其他部门的角度、业务员的角度去想一想,看看这个政策能否推行下去,是否兼顾了各方的利益;每次与银行合作,我都会考虑银行和我公司的利益最佳黄金分割点在哪里;每次和人谈判,当我抛出一个观点后,我都会站在谈判对手的角度分析他有可能的应对措施。”
因此“换位思维是我工作的法宝。”
李铮担任中农机某子公司财务总监的时候,曾经承揽过一笔标的6000万美元的出口业务,那家公司现金流不是很充裕,通常人们的解决方式是向银行贷款,但很明显,这样会大大提高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李铮带领财务部的同志们一起集思广益,开拓创新,最后想到的办法成本要低得多:付款时,向国内供应商开承兑汇票。
此话说来简单,但要达到多方共赢并不容易。
供应商收现金的意愿显然会大于收一张承兑汇票,公司于是支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利息,如果供应商可以顺利将承兑汇票背书给“下家”,这个利息就是白赚的;银行虽然只收了承兑汇票的手续费,但公司承诺将保险权益转让给了银行,银行可以从应收账款的买断中获利;业务员如果能说服供应商收取公司承兑汇票,可以拿到一定比例的提成;而对公司来说,进货没有支付高额的贷款利息,现金流只占用了把货运到古巴的时间。这个案例就是经典的共赢案例,最后被该银行评为系统内当年的“创新案例奖”。
这只是李铮诸多“多赢”与“创新”案例中的一个。
用人之道:换位与公平
“对一名公司高管来说,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公平。”李铮说:“在一个群体里,你觉得你的贡献很大,发薪水的时候你得了1000元,其他人得了800元,你的感觉很好;如果你得了10000万,但其他贡献一般的人得了20000元,虽然你的收入绝对值上去了,但你的感觉却会降低。”这种“一定要让大家感觉公平”的理念,也让她更好地换位思考,站到下属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做李铮的下属很“累”,因为她的要求不是一般地高。每个人从进公司那一天起就会不断地被找去面谈。“你未来准备为公司做哪些贡献?你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赚钱?”甚至“你的朋友、老师、家人,他们在工作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利用到了哪些政策?”这些问题是她不断向自己提问的,也是不断向下属提问的。
当然,有付出就有回报。
一个部门里,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有些人想要赚钱,有些人想要清闲,有些人想要出国,有些人想要进修,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是李铮一定要考虑的。中农机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业务,每一个业务点都需要有财务经理,有些地方比较繁华,比较舒适;也有些地方比较偏远,比较艰苦。当一个财务经理被派到艰苦的地方工作后,李铮总会为他想好,回国后如何更妥善地安排。每个人真心地为公司付出了,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员工愿意到艰苦地区锻炼,公司在人才培养和选派方面才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