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日本、前苏联、美国……他开始了一段向世界输出中国会计的旅程。
一笔遍布大江南北的“财富”
上海财经学院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财经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这些荣誉背后,是娄尔行一生最珍惜的财富:遍布大江南北的弟子。
他素以治学严谨、条理清晰、善于启发、讲解生动而深受学生欢迎。在教学方法上,他倡导“启发式”、“提问式”,让学生结合实际、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1982年起,娄尔行开始招收会计理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从1984年起,他开始招收会计理论、比较会计、国际会计等方向的博士生。“教方法、压任务、多启示”,事实证明,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是成功的。历年来,他指导的博士生共14名,都成为我国会计教学和科研队伍中的精英。而关于“博士生导师”,娄尔行与他的爱徒———现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孙铮之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1996年,孙铮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当时我心里颇为得意,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向娄先生汇报这件事”。让孙铮感到奇怪的是,娄尔行对此一点都不感到吃惊,脸上也看不出欣喜。
在娄尔行看来,成为博士生导师算不上一件多么成功的事情,他更看重的是孙铮身上即将肩负起的责任。
娄尔行喜欢看足球,他有一套自己的“足球队博导”理论。“娄先生将博士生导师比作国家队的主教练,博士生则是国家队运动员。他常说,既然是国家队,就是奔着国际比赛去的,所以在他看来,博士生导师培养出的学生的研究成果也应该经得住国际会计学界评价,他嘱咐我一定要等到能够确保将学生们带上国际水平的时候,才去为自己博士生导师的头衔感到骄傲。”孙铮说。
娄尔行的这些话至今仍在深深地影响孙铮。如今上海财经大学每年的4月都会在郊区召开新导师培训会,每次培训会上,孙铮都会以娄尔行的那段话为发言的开头,“任何头衔都是虚名,最主要的还是要耐得住寂寞做学问,并且把学问扎扎实实地传承下去。这是娄先生一直以来秉承的理念,我们希望能够将它继续传承下去”。
晚年的娄尔行患上了帕金森病,即使是被病魔折磨的双手颤抖的情况下,娄尔行也笔耕不辍,手写不动了,脑子还在思考着中国会计的未来,在去世前,他还抛出论断:“21世纪世界会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将由中国来提出;怎样来解决这些会计学难题,也将由中国的会计学界来回答。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要具有‘世纪意识’,就是有意识地报效祖国,使中国的会计事业面貌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