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0年11月10日,财政部副部长、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主席王军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主席阿诺德·斯奇尔德作为双方代表在吉隆坡再次签署联合声明,宣布新修订的中国审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认为中国政府和会计职业界在推动国际趋同方面展现了超凡的决策和组织实施能力,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树立了典范。世界银行在2009年进行全面评估后,认为中国改进准则和实务质量的战略已成为良好典范,可供其他国家效仿。
中国注册会计师专业标准建设成就也得到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被称为我国中介服务业层次最高、最为科学、最为系统的现代服务业专业标准体系,为全面提升行业执业水平奠定坚实基础,适应了我国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为此,本报就中国注册会计师专业标准建设进行了采访报道。
“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会计和会计师行业对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表事实上成为一种全球化资源分配的决策依据,成为引导资源流向的指挥棒,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审计准则等专业标准的国际趋同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真正的趋同将使投资者更容易比较不同的投资机会,而无论这些投资机会在地理上相距多么遥远。换言之,资本总会流向那些欢迎它的地方,总会留在那些能够更好地对待它的地方。”财政部副部长、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主席王军意味深长,而又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推动准则国际趋同面临的国际形势和迫切任务。
王军全面分析了推动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意义,“建立一套全球公认的高质量的会计审计准则,对在全球范围内降低投资者的决策风险,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金融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正确的方向,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全球金融危机都彰显了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认识,2005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财政部党组和理事会的领导和支持下,提出并全面实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战略。
明确目标、注重程序,建立起一套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审计准则体系
“实施准则国际趋同战略首先面临的挑战是,我们如何把握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推动国际趋同中应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将决定整个战略的成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毓圭告诉记者。
“为此,我们在国内外进行了大量调研,全面听取各方意见,进行深入的讨论。在2005年初,我们确定了趋同的四项主张和目标,即,第一,趋同是进步,是方向;第二,趋同不等同于相同;第三,趋同需要一个过程;第四,趋同是一种互动。审计准则趋同的目标是,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审计标准趋同的大势,着力完善中国审计准则体系,加快实现与国际准则的趋同。”陈毓圭说。
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为准则趋同战略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准则建设无小事。它既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的技术基础,也直接关系到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企业等相关方的利益。科学民主的准则制定程序,是保证准则质量和充分体现各利益相关方意志的关键。在审计准则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充分关注社会各方的诉求,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多次召开论证会,充分汲取各方意见,多次面向行业、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并对各方反馈意见,进行逐一论证、研究处理、及时反馈,严格遵循科学、民主、透明和公开的准则制定程序。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订了22项审计准则,并对26项审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和完善。2006年2月15日,新审计准则体系由财政部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审计准则体系。
动态跟踪、对话合作,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持续全面趋同
审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实施以来,总体运行情况良好,有效推动了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和内部操作规程的全面升级,提升了审计质量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