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注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毓圭在AA年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上以“加快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国际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发表演讲
尊敬的MarkGold会长,朋友们:
首先,向AA年会的圆满召开表示祝贺,对AA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一重大问题的关注,表示敬意。
借此机会,我想就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谈几点意见。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任重道远,需要中介机构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明确要求。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直接投资,主动利用外部市场和资源,以“走出去”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延伸价值链、提高附加值,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是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任务。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取得重要进展。2010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截至2010年底,中国企业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超过1.5万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588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2010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截至2010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435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6994亿美元。这一切,大大提高了中国企业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促进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企业“走出去”并非坦途。前一阵,部分企业相继曝出海外投资失败,面临巨额亏损;中国赴美上市的一些企业被曝信息披露等问题,致使中国概念股遭遇集体做空。这些案例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更加熟悉跨国经营规则和国际惯例,需要进一步提升“走出去”的质量,提高在国际环境下开展经营的能力。
需要加强对投资目的地经济社会和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在中国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往往急于“走出去”,但是又缺乏有效的、可靠的、便利的途径和渠道,对投资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情况、资本市场和法律环境等进行充分地了解,对投资项目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对“走出去”的复杂性估计不足,仅仅凭借在国内发展的思维和经验办事,往往遭遇困难。中国中铁的波兰高速公路项目被业主方终止,并面临巨额索赔,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急于打开欧盟市场,在对目标市场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低价竞标,对项目的复杂性估计严重不足。
需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企业“走出去”面临许多风险,比如政治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劳工风险、资金风险、合同风险等等,“走出去”企业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可见一斑。这就要求企业提高预测和判断风险的能力。仅仅依靠企业内部风险管理部门,往往只关注了看得见的一部分风险,忽视了其中可能隐含的隐性风险,导致有时候即使看起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事情,也可能会产生预料之外的严重后果。当年上海汽车并购韩国双龙,就是因为缺乏对韩国劳动关系法律的了解而使合资企业险些流产。
需要进一步加强海外资产监管。由于历史原因及境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和国情上的差异,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到境外投资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境外企业普遍存在产权关系复杂、变通操作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由于母公司对海外经营资产和资产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约束、考核和监管机制,不少境外企业存在经营失误、债务沉重、经营亏损等问题。继中航油、中信泰富海外巨亏事件后,不久前,中国铁建沙特轻轨项目也面临高达40多亿元的亏损。
企业“走出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社会环境下,仅仅依靠企业单一力量“走出去”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依赖各种专业服务和支持力量。如果把“走出去”企业比喻为一艘航空母舰,那么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在内的中介机构就是护卫舰、补给船,为母舰保驾护航。中国概念股在美国遭遇诚信危机,境外中介机构固然难辞其咎,但并不是说企业不需要中介机构的服务,恰恰说明,企业“走出去”迫切需要信誉过硬、服务优质的中介机构。作为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重要力量,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愿意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