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项目小组的另外一位同事把上一家报告出利索以后,便着手这户企业。在翻阅凭证之前,我先把总账、明细账、年度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翻阅一遍。在翻阅应收账款明细账时,发现有一个明细科目叫预交税金,金额为×百多万元,心存疑虑,想看个究竟。于是我就按照账簿上记载的凭证号码找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会计记账凭证上这样记录:
借:应收账款—预交税金 3,441.18
贷:主营业务收入 2,941.18
应交税费—增值税 500.00
凭证后面没有任何原始凭证或说明。
全年共发生四笔,其中最大的一笔应收账款为100多万元。当时我猜肯定与税务局有关,继续查找其他问题,打算等审查结束时,把问题整理齐全,一并找他面谈。我打通了他的电话。他乐着说,我知道你肯定找我,问题很多吧。我们约定了见面时间,他如约而至。
我找了个单间办公室,只有我和我的同事,再加上他。
给他倒了一杯茶水,我们边喝边聊。我说,通过我们看账和凭证,发现一些问题,有些会计处理过于牵强。你是局内人,一定比我们更熟悉更了解情况,有些问题你肯定不想这么处理,也很为难。我对发现的问题一一做了提问。他说,我们这点破事,都被你给抖搂出来了。接着他打开了话匣子,发了一肚子牢骚。
他说,你说的这个问题,我对老板说过几次了,涉及掏钱,老板听完置之不理。我说了,将来出问题我没有责任。我的做法是,老板给我掏出多少条子,我记多少账。问多了,老板生气。
我说,我们走过好多企业,还没有见过给税务局挂账的呢。他说,我这是实在没有办法啊。本来我们这个月没有业务收入,但税务局专管员不让零申报,说零申报考核他们工作时,要被扣分,不但会影响他本人,还影响科室和全局,必须纳税申报,收入、成本和税金必须匹配,要求账表一致。我不这么做,能一致吗?不给他们挂账,给谁挂账?
我说,那笔100多万元的业务你怎么解释呢?他说,稽查局在检查别的企业时发现了我们企业存在问题,顺藤摸瓜找到我们。查补的税款,都是以前的会计做的,没有发票,我也只能这样处理。我说,你们这样处理不妥当,何不彻底解决呢?
他说,我不愿意在这里长久干下去。税务稽查局查出的问题与我无关,我是前年才到这个企业的,问题都是前几任会计搞的。
我说,你应当向老板讲明白,这样下去对企业很不利。
你们企业的账目不难搞清,把预收账款进行清理,该入账的入账,把应收账款—预缴税款清零。他说,我才不管这些呢,管多了,他还不满意;管多了,也不多给我钱。他这样对我,我也这样对他。这叫“以牙还牙”。
我说,不行,就离开这里吧。他说,再有两个月我女儿就在东北财经大学毕业了,我的家庭经济负担就轻了。我再另作考虑。
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说,咱们言归正传,请您看一下报告,我认为不符合税法能够确定金额的要进行纳税调整;对不确定因素,比如所有存货明细账只有金额,没有数量和单价,我们无法确定你们成本结转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程度,出具保留意见的报告。他央求说,税务局看见这样的话,会再次上门,找我们的麻烦的。我说,老板这样对你,还管那些干嘛。再说涉及以前年度的遗留问题,与你也没有责任,把问题处理清楚,老板提高认识,不是有利于今后工作开展吗?
他说,最好把保留意见抹掉。看得出来,他对企业、对老板,嘴上说“以牙还牙”,内心并不那么绝情,也盼望着老板讲究人情味,盼望企业健康发展。
之三:“一毛不拔”
我们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鉴证过程中遇到的中小企业,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特点不同,会计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账务处理五花八门,经常碰到“头疼”的事。本来很简单的业务,把你绕得五迷三道。干净利索的企业很少,偶尔遇到一户能说得过去的企业,心里就有说不出来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