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相信有过在中国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从业经历、或者打过交道的人都会有这么一个称呼上的经验,普通员工很少能直呼管理层的名字,当然也没有喊英文名的文化习惯;但是喊“某总”似乎又太商业化,所以一个很有创意的“某所”就变得最为自然、顺理成章。我和天职国际上海分所所长胡建军的访谈就从“胡所”这一声招呼开始了。
2012年12月,凛冬已至。在那样一个酷寒的下午,时任中国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专职委员的胡建军带着一身凉气从中国证监会驻地赶来天职国际的北京总部接受中国会计视野的采访。由于担任发审委的工作,他已经驻扎北京一年多了。
初次见面,很难把眼前这个衣着朴素、低调腼腆的“胡所”与领导着400余人的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所掌门人的身份相联。但随着访谈的深入,才发现他温和的言语背后蕴含着这么多的回忆与思考,对自己的职业、人生、组织和行业。他说自己并不擅谈,但是对我的每个问题却回答得相当细致,如同在完成一份尽职调查一般妥帖。三个小时的访谈长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们获得了一份详尽的“75后”合伙人成长报告。
起于微时
翻开胡建军的简历,不难发现生于1976年的他是个相当勤奋的人。各类专业资格牌照齐全,注册会计师(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注册资产评估师头衔一个不少;工作后仍旧保持着继续学习的劲头,还取得了香港中文大学会计专业硕士学位。对他来说,把自己变成一块海绵,不停地汲取、学习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这大概与他早年的经历很有关系。

胡建军的家乡在湖南娄底的一个小山村,对于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来说,未来道路的选择很简单,如果你不想种地,最好依靠读书改变命运。1990年,初中毕业的他有三个选择:参军,读中专或者读高中再等待高考。当年在他的家乡,高考的升学率不到10%,而即便顺利考上大学还要四年才能毕业工作。家里兄弟姐妹三个的胡建军作为长子,选择了最稳妥的中间道路,用相对短的时间得到一份可靠的工作保障。
1993年,中专毕业的胡建军被分配到乡里的财政所干了5年的税收专管员。这段时间,变成了他潜龙在渊的修炼期。中专学经营管理的胡建军,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选择攻读了有课程关联性的会计专业。1994年,他顺利拿到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科证书,之后便踏上了职业会计师的“取证”之路。1995年初次尝试报考注册会计师,1997年拿到全科合格证书;同年,一次通过注册资产评估师的五门考试,拿到了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证书。也是在那一年,在知识和经验技能上都准备好的他,申请调往县级市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1998年,他正式调到县城,开始了自己的事务所生涯。
回忆起在乡里工作的五年,他说那个时代的艰苦现在看来倒是让人大有收获。他所在的乡在涟源市下面,地处偏僻,白天从县城开车到乡里需要一天的时间。胡建军回忆说:“读书的时候,身体不好。在乡里工作,一天都要爬山,走山路的时间有3-5个小时,而当地空气特别好,那个时候的运动倒是一种特别积极的锻炼,慢慢调理好了身体。那时候,社会生活没有现在丰富,也没有那么多的想法,相对来说影响和诱惑也少。当时我给自己订了三个目标:读好书、锻炼好身体,积累工作经验。乡下的生活很简单,民风淳朴。周围的同事觉得你踏实,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也很愿意照顾你。当时不像现在,可以很容易的上网、看电视,在那段时间,我进行了大量的阅读,积累了很多方面的知识。乡政府有很多藏书和杂志,涉及各个方面,对我帮助很大。现在想来,那时的生活让我养成了很好的心态,对好与不好的事情都能正常看待。”
如果说,书籍为胡建军开始职业道路储备了基本的知识存量,那调到涟源的会计师事务所,遇到的第一位专业上的老师则让他在职业判断、专业素养上受益良多。他的这位“师傅”是建国初期的大学生,人生中经历了很多动荡,也见证了会计制度的演变。在担任乡财政所的所长时负责财政周转金的业务,当年批给三一重工第一笔10万块的贷款用于生产特种焊条,后来还担任了三一重工的监事长。重视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领路人,让胡建军在职业生涯之始就树立了要为中国本土企业做好服务的理念。
到事务所工作以后,胡建军又给自己树立了新的挑战,考过有“专业试金石”之称的注册会计师证券、期货业务资格。当时,关于这个资格考试的参考资料很少,只有《中国财经报》有准则讲解连载,由于资料有限,考前关于准则没有全面的学习,临到考试前发现其他考生有全面的准则的书,才临时抱佛脚借了别人的书看了一个晚上深入复习了一下。考试后他的挫折感很强,觉得肯定考砸了。但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意料,不但两门考试都过了划定的分数线,而且总分排在全国第11名。
有了证券资格的胡建军,赢得一只到哪儿都能找到饭吃的金饭碗。当时他也面临几个选择:第一,他当时所在的事务所改制,整个地区的同事都选择了回财政部门工作。但对成为一名专业人士的向往,让他还是决定走出来,虽然当时家里和周围的人并不理解;;第二,选择离开政府部门,自己开办个小所。但他觉得自己在专业上的积累还不足够,这也不是个好主意;第三个选择,去一家实力雄厚、具有证券业务资格的大型事务所。但是,选哪一家呢?
同时考过注会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朋友介绍了长沙一家具有证券业务资格的事务所,待遇相当不错,去了就给股东待遇。同时,他也接到了天职办公室主任给他打的电话,邀请他过去面谈,当时他感觉是这家事务所的所长既有想法,又让人信赖。在别的地方求职,都有一种求人的感觉,但这里能深切地感受到对人才的重视。虽然当时天职并没有给他合伙人的待遇且没有证券、期货业务执业资格,但是一句“干得好一切都会有”的承诺让胡建军终于下定决心,在2000年1月3日正式入职天职。
开疆拓土
言谈间,不难发现胡建军对上海的喜爱是由衷的。他第一次去上海,是参加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证券公司审计业务培训班。那时候上海没有几条地铁线,沿海城市的空气质量又比深藏内陆的长沙好很多,当时他的想法是,将来有机会能去那儿工作就好了。他可能没有想到,未来的十年他真的会和这座城市绑定在一起。
2003年末,天职国际开始筹建上海分所。当时采取的方式是在湖南的事务所内部招人,可以内部报名。当时愿意离开长沙、去陌生城市发展的人并不多,报名的只有4个人,胡建军就是其中之一。
参与筹建上海分所的时候,胡建军没有任何经验,特别是管理经验。而他所面临的却是很多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分所建设,各种申报、业务拓展等等。需要找财政局,报材料,自己上门。他对上海的青睐正是来自于上海商业文化的开放性与规范性,他说:“上海是一座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也是一座营商环境很好的城市,虽然很多人认为上海排外,但是仔细分析他们排斥的是不好的东西,对外来的好的东西并不排斥。而且,只要你做得好,产品和服务有好的品质,他们都会接受”。
虽然胡建军刚到上海的时候属于白手起家的状态。但是,天职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成为了他强大的后盾。总部对于上海分所没有业绩目标的短期回报要求,只需要你勾画一个蓝图,想好方向,做好执行,就给你配备相应的资源,而其他各地的合伙人则会在人、财、物、业务等多方面提供支持。
这种体制给了到上海创业的胡建军和他的伙伴们极大的信心,总部向全国辐射的基础也为他们提供了业务、人脉和人才培养的多方渠道。当时其他的事务所开办分所共享资源的能力很弱。
天职国际的上海分所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一是得益于市场开拓得早,另外就是和天职一体化的管理思想和实践有关系。总部的制度和业务模式可复制性非常强,到任何一地,只要把服务器接好,培训模式铺开,就可以承揽业务。这样的发展,靠的是团队的力量。
从2003年11月胡建军拎着箱子开赴上海,一切从零开始,租住在宿舍中锱铢必较地开始艰难创业,到现在上海分所成长为一家拥有两层写字楼面积、400多人的大型专业财务服务机构,胡建军是这个过程的亲历者。2009年,上海分所业务发展全面上了轨道,审计业务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更加强调综合发展,比如工程造价、评估、管理咨询、国际业务和税务、商务咨询服务的全面铺开。2012年,虽然审计业务的增速有所放缓,但其他业务增长的协同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凭借在“十里洋场”的十年打拼,胡建军本人也进入了天职国际的合伙人管理委员会。他认为自己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也是时代给的机会。2000年初的时候,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人很少,有CPA、CPV资格就可以入职事务所;要是有证券资格,就能够和事务所谈条件。而对于事务所行业,胡建军认定这是自己想做,也能做得好的,成功无非是幸运地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的结合点,而且足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