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待
职业和行业对人的性格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点在胡建军的身上也显露无疑。“心细如发”是审计师最值得称道的特质,而胡建军也把这一点体现在对他回忆的梳理上。在聊到员工管理上的例子时,他一直忘不掉的是一张十年前的火车票。

他说:“2003年底,筹建上海分所的工作量很大。快到春节时,一位同事因为项目上的时间,只买到了大年二十九回家的火车票,而那趟火车要辗转30多个小时才能到家。那段时间也是分所经济上相对困难的时候,机票也是相对稀少的选择。但是,现在想起总觉得过于僵化的按照标准执行规定,欠缺了人文关怀”。胡建军的这位同事现在发展得很好,已经是上海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但是,这种歉疚感一直留在了他的心上,不断鞭策他在善待员工上想得更多、做得更好。
胡建军治下的上海分所对人才招募工作非常重视。除了初创期的几个人,其他员工都是当地招聘,当地成长。因为开辟上海分所的初衷就是人才要在那里安居乐业,落地生根。而且,上海人力资源的供给质量很好,从2004年开始吸纳大学生实习,2005年开始仿效“四大”进入高校宣讲招募员工,到今天有完善的培训体系,有框架、能力点和四大接轨,上海分所的人才梯队已经实现了稳步地做强、做大。
近十年的管理实践,让胡建军对人对事的观念也变化了很多,经常会反思是否对人的要求过于苛刻。年少气盛时,他认为很多事情自己做不到,不要求别人;但是自己能做到,就一定要求别人也做到。但是现在,就会更多理解、不多强求,很多要求开始变成了建议。
胡建军说:“现在新生代员工都有90后的了,他们中很多人习惯晚上工作,上班也喜欢晚一些,欣赏弹性工作制。但事务所很多工作是直接面向客户的,依赖于你与人打交道的水平,和从事IT行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有些工作习惯还是不能变。另外,在做事上,希望我们本土的学生多向海外和香港的同学学习。同样都是实习生,同样准备一份资料,从复印、订书钉和贴标签的环节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用心和到位。相比而言,这些小事,我们本土的学生是不愿意做的,而且太喜欢“越狱”和做减法。其实,任何事情都不是小事;但小事做得漂亮、让别人放心,从琐碎的细节中累积出信任,才能让别人把大事交给你。”
现在的学生很活跃,见得世面更多,对事物的取舍也有自己的思想。同时也会给自己更多的压力,需要更大的成功,并且对成功要求速成。胡建军说他很理解现在的同学,因为相比于他刚工作的那个时候,压力来自方方面面,比如买房,房租。“现在整个的社会环境都不一样了,像我们那一代碰上了行业勃发的机会,而现在行业的发展比较平稳。相对的,脱颖而出机会也比较少了。所以,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有沟通能力。总的来说,事务所这个行业还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给人提供了一个进步的阶梯。在别的很多行业“拼爹”的时候,这个环境可以给你一个拼自己能力的机会。希望入这行的同学要想好是不是愿意一步步做好每一项工作,追求水到渠成”,胡建军说。
经营事务所,其实做的就是人的生意。最宝贵的资产不外乎专业、高效的人力资源。胡建军说他所经历的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人员大规模流动的时候。特别是在分所的初创期,条件不那么好,竞争实力也不那么强,人手就显得格外重要。业务忙季的时候,出现人员流失的确非常头痛。对于人员变动带来的阵痛,胡建军开始总是在不停地思考原因。不过经过这几年的感悟,现在也已经想得很清楚并能够正常接受了。
他说:“人员流动是很正常的情况,因为你即便做好所有的事情,人员还会有变动;所以,作为领导就做好本分,给员工提供好的工作、培训和薪水、发展机会和工作内容。希望来此工作的每一个人,都能有所收获,学到对工作、生活有帮助的东西。将来无论是否在本所工作,都能找到更好的平台。对于流动出去的人,希望他们以后起码不能比现在差;对于留下的人,不断给他们机会,吸收其中优秀的成为合伙人,为他们提供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可能。比如,将来在业务上更多的空间可能出现在咨询产品方面,所以,有一些人可以从审计转向咨询。也可以为不同的人才设立单独的部门,单独的产品种类,给优秀的人才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胡建军说:“事务所的工作真的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需要坚持。我对从事这行并能坚持到现在的同事不但很有敬意,也有更多的理解。我希望作为管理者能让他们的工作时间尽量和其他企业差不多,不要把自己的假日和休息日完全搭进去。希望他们的工作更有效率和效果,忙季至少一周可以休息一天,加班不要超过9点;淡季能保证正常的双休,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业务思考
2012年,胡建军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代表,连任了中国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委员一职。而作为专职委员,他也有机会参与到这一颇为神秘的证券市场“军机处”的运转中去。在这一岗位上,胡建军感受颇深,他说“成为发审委委员之后,其实是通过亲身接触打破了外界的一些传闻,破除了神秘感。最主要的收获是对上市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企业如何达到上市要求有了更好的体会、对监管部门规范的出台与督导有了更深的认识。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会继续,虽然我们目前和外国的成熟资本市场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是殊途同归,我们有不同的企业类型,每个企业也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们之间的差异很大,这是一个不断前进和完善的过程。”
相对来说,美国资本市场是全球开放度最好的市场,所以,财务和经营漏洞被曝出之后,会被一系列的参与者放大。而中国企业的问题也因为近年来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崛起变得特别的引人注目。其实,报表存在差异并非就是错误,因为需要报送的主管机关口径和要求不同,本来就可能出现在税务、工商部门的差异以及中国与美国财务报告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分两种:正常的和不正常的。中国的监管部门本身也会要求企业对上报税务部门和上报证监会的报表差异做出解释。由于美国做空机制的存在,类似浑水公司这样的机构就会利用这些差异或者某些公司所出现的实质性财务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做空,这样就会连累一些被误伤连坐的无辜企业成为“受害者”。
胡建军说:“我自己做业务,最怕接手的案例就是你要审计的公司的账目已经被高手经过理帐程序天衣无缝地做过一遍了。这些市场上的做手很多就是前同行或者同事,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说清造假到底是审计失败还是经营失败。所以对待这种可疑项目,最保险的做法就是不接单。”
谈到审计,胡建军认为本土事务所和“四大”的差距并不大,区别可能更多的体现在中外的审计思路上。相对来说,国内所的审计脱胎于政府审计,更多的着重点在于“查错”。而四大相对来说可能在“求对”上花得功夫更多,因而审计程序也更多。
而对于媒体报道的“四大”一些合伙人认为,中国A股IPO风险更高的说法,胡建军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监管部门对拟上市的企业施行的是实质审核,相对其他主要市场,财务审核其实更加严格。而海外主要市场,比如美国,对于公司上市公开发行股票、证券,实行的是形式审核,但是他们在上市后还有事后追责、集体诉讼这样的纠错力量保证市场的健康发展。他相信,随着中国证券市场规则的建立健全,中国的监管部门对事后追究责任也越来越重视,中国的证券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公平和理性度上也会越来越强。
虽然胡建军和“四大”的一些专业人士在某些问题上的看法并不一致,但是他对于中国本土所和四大的差距却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说:“本土所和‘四大’的竞争不应该是短兵相接,而是各得其所。对中国的本土所而言,很多所在做大之后忽视了风险控制,很容易就散了,在这方面有太多的案例和前车之鉴,非常遗憾。其实,看每年的收入和综合排名也可以看到,我们国内的第一大所和‘四大’越来越接近。但是利用合并加速业务规模的扩大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对行业而言,我们还是希望看到更多的实质性合并。”
从业务能力上看,‘四大’的全球服务能力,国际资本市场认可度无法比拟。他们咨询业务,规模太大、覆盖太全面,中国本土所只能潜心学习。但是在审计业务上,中外水平其实是差不多的。而且,随着中国本土事务所能力的提高,在这个领域里,双方的距离可能会无限趋近。关键在于本土所能不能服务全球、提高自己的开放度,展现出双向的服务能力。同时,要在事务所内部形成一体化的管理,让每一个分支机构,同级别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相同的专业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