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财会界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喜欢造风、跟风、追风,一开始风起云涌,但过不了多久,就变成一缕轻风,风过云散,一切还是老样子。比如说,前几年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风(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认真讨论?)、“内部控制”风(有多少企业的内部控制真正有改善?),以及最近一段时间刮起的“管理会计”风!
对公司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不甚了了的领导、学者、记者、编辑们刮起的这些风,刮得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师们晕头转向。由于在大学阶段甚至研究生阶段学到的、掌握的往往不是现代的分析框架和管理工具,不是如何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去灵活地应用这些框架和工具,而是很多的规则或政策(如会计准则和税收政策等),而规则和政策总是在不断改变的。规则和政策的快速变化,使得我们所学财会知识的贬值速度,甚至比手机还快。刚出学校大门,甚至还未迈出校门,这些所谓的财务、会计、税收知识就已经过时了,比如说营改增、比如说公允价值计量、比如说现金管理的存货模型与随机模型(早就该扔进垃圾箱的模型),等等。所以,对于什么是知识,对于“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管理会计是目前财会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其实,说管理会计重要并没有什么意义!不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都很重要。并且,我们常常将“管理会计”与“管理会计师”两个概念混淆,以至于有关管理会计的文章和报道疏漏甚多、错误百出,让原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财会人员更加糊涂,更加不知所措。
改变这种状况并不是很困难,我们只需要认真阅读一两本好的教材即可。我慎重地向大家推荐两本管理会计书:(1)管理会计教程(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aounting),Charles T.Horngren 等著;(2)管理会计(managementaounting),Don R.Hansen等著。建议大家至少认认真真地看完第一章,把握好管理会计课程的框架与逻辑结构,其余章节可根据情况选读。因为作为管理会计师的我们,大多数人在企业还只是某一方面的主管,如成本主管、预算主管、投资主管、分析主管等,如果你是成本主管,应该多看看成本管理方面的专业书,如威廉莱恩等人写的《成本会计精要》(刘宵龙、朱晓辉译)一书就很不错。预算管理方面的书也不少,比如《超越预算》一书就很不错,但要真正读懂这本书,需要有丰富的预算管理的实务经验,甚至需要当过CFO或是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很多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其实很低,连个滚动预算都编不了或者编不好,却整天嚷嚷着要“超越预算”。
我在和会计专业或审计专业的研究生们讨论学习方法时,建议同学们“每门课程至少选择1-2本经典教材精读、细读,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样才能有自己的主见,才能兼听则明,兼收并蓄”。我还建议同学们“先掌握课程框架与逻辑结构,再深入局部。这样才能从整体上看问题,才能看到局部与局部的联系,才能各门课程融会贯通”。
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财会人员,都属于“管理会计师”,我们需要紧随时代的变化,熟悉现代的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掌握某些相关的、重要的管理工具。我们应该在“干中学、学中干”,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和运用现代的管理与分析工具(包括管理会计工具),为企业的价值提升和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有为才可能有位”!
(本文根据我2014年3月16日的QQ日记修改而成)

延伸阅读:
CIMA全球执行董事Andrew Harding:胜任管理会计师
管理会计报告这道大餐都是什么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