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过去的同事跟我微信聊到现在工作中的痛苦,这些痛苦是什么我不用描述,相信每个在职场的人都常常遇到,这个年近30的同事最后传的信息是四个字:不想干了。看到这四个字,我又想起之前在《十年涨薪30倍》这书刚出来时,曾有人就书中写的米粒裸辞的情节问我:
很多人会因为各种原因“裸辞”,您可以在“裸辞”的风险上给当下新人一些建议吗?
虽然书里的米粒常常裸辞,但我不建议不经缜密思考就裸辞。因为裸辞说白了都是因为呆着不舒服或对看不惯的事要忍,这些不舒服可能是上司造成的,可能是公司文化和管理方式造成的,也可能是岗位职责造成的,更有可能是对工资待遇和人事安排不满。但其实这些都不是辞职的理由,因为你不喜欢的那些是常态,你逃脱了这个公司的某种讨厌的人或事,去另一个公司会碰到另一种讨厌的人或事,即使目前的公司现在让你满意,也保不齐未来哪天会不满意。公司只要有经营活动,那所有的人事就都是动态在变的,此谓“世事无常”。
所以,能选择裸辞的理由只有一个:现在的工作非但不能帮助自己实现下一步职业目标,而且还在阻碍自己从其他渠道努力实现下一步职业目标。
从这个理由可以看出,做裸辞决定的前提是目标,你得有至少一个目标,而且这些目标尽量具体,比如换做什么岗位职责、升到什么职级、多长时间内加薪多少幅度等等,甚至熬着拿年终奖这种也可以视为目标。如果衡量这些目标中只要有任何一个有希望达成,那就放弃裸辞的想法,该干嘛干嘛去。
其次,当目前没有实现目标的可能时,要考虑是否已经找到其他实现目标的方法,比如正面试中的外部公司多大可能给offer、进修高级学位等等,如果还没有找到任何其他渠道实现目标,就先去找,找到了再付诸行动,只有付诸了行动,你才能衡量现有工作是否阻碍你的这些行动。
不过,说这些其实都没用,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决定是否辞职还是停留在生存层次的,也就是钱够不够花。我记得前几个月在某个公众号看过一张图,这张图看得我乐了半天——

之所以乐是因为,别看这图画了那么多复杂的反复和纠结过程,什么追求梦想啊,不开心啊,其实都是扯淡,难道没注意所有都是基于最上方第一个问题么:你有没有足够的资金维持自己下半生的生活?这才是本质的出发点!乐完我就想:说我这书的书名起得太功利太Low的亲们,您不功利、有梦想就辞职啊!还每天在职场奔波个啥?
对于工薪族来说,裸辞的最大风险是财务负担,所以在衡量裸辞时,在考虑职业目标的实现之前,其实最先考虑的还是自己的积蓄,这是很现实的约束因素。当“不想干了”的念头冒出来的时候,先调查一下目前同龄同岗位的人市场上找工作的平均期限是多长,然后回顾自己平时的花销水平,判断现有的积蓄够支撑多长时间?建议你把这些都调研清楚并且量化统计后,再回来考虑是否要裸辞。
读者们读过书,只知道米粒几乎每次换工作都是裸辞,也就是说新旧工作之间总有断档,但米粒每次的裸辞都是经过对目标、阻碍、积蓄等几个因素的反复综合考虑后决定的,都是酝酿数月后的结果,而且都是在外部求职多次未果后的决定。如果你也类似这般仔细审视过自己,认定裸辞不是自己小孩子的任性之举,并且有清晰可执行的辞职后行动计划,那就勇敢地去做吧。至于那些行动结果是否如愿实现目标,就交给老天吧。
去年读小V的《职场不逃跑》时,我曾反省自己过往的裸辞是不是还是因为心灵不够强大,说到底还是逃兵。这个反省让我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裸辞这件事:在反复推敲“为什么辞职”这个问题的同时,“为什么坚持”是另一个需要反复推敲后回答的问题。

裸辞者想必很爱那句诗:“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乐观的小V说职场不逃跑,但对于“为什么坚持”这个问题她没有正面给出答案,但从书的前言的字里行间就能看出,一切坚持还是为了“眼前的苟且”——
“先回头看看身边的老婆孩子父亲母亲,再想想:你能做到吗?”
“我们无非是想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什么才是好的生活?我们觉得自己过得很辛苦,一眼望不到头,那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人可以开心快乐地工作?我们是否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审视我们所遭遇的挫折,然后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在生活中不断进步呢?”
“总有人说:死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住大房子和开好车是多没有意义的事情。但问题是,我们还活着。”
“我们可以一直抱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也千万别忘记:自由是成功者的战利品,而不是逃避者的保护伞。”
“轻松惬意、衣食无忧的生活恐怕只属于“富二代”,你先问问自己是吗。”
小V在书的开头讲述自己的家庭和童年,70后的她从父母那里接受的价值观是“咱们家没权没势,我们也不用你养,但是如果你要想过好日子,别指着我们,自己努力读书找份好工作。” 读完这些你就该明白:为什么坚持这个问题比为什么辞职重要多了,为什么坚持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是——在你的内心,什么是“好日子”。
我在职业第一个十年的两次裸辞都是为了学习考试,因为我的核心观点是:职业的进阶比职业的连续性更重要。如果坚持不能让我获得进阶,我为什么要坚持呢?读过书的朋友应该能看出,米粒的每次裸辞后换的工作都比以前有提升(公司、职责、工资)。所以直到今天,我都坚持这个观点,这大概是我有勇气裸辞的原因之一。
但我有勇气的另一个原因大概就是缘于我心中的“好日子”是非常简约的。特别是近三五年,当我发现,当我工资是几千块和几万块时的生活没太大分别:买包包是LV还是淘宝上的杂牌、穿的衣服吊牌是MaxMara还是其他、出行开车还是坐公交地铁、喝咖啡是在星巴克还是在麦当劳/KFC...... 当它们给我心里带来的差别感越来越小的时候,我就知道,裸辞是件特简单的事,自由也不象小V说的那般非得是“成功者的战利品”。于是,我再次从四大华丽丽地裸辞了。
如果说任性,那次裸辞是我职业生涯中唯一的一次。那次辞职不是为了“职业的进阶”去学什么考什么。我直接云游去了,就是与小V说的那些她羡慕却不跟随的“辞职后在优美而偏僻的大山里开客栈”类似的人。
对我来说,用脚步去丈量那些贫瘠艰苦但或美丽或蕴育独特文化的地方,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它们和在那些地方生活的人们,就是我心目中“好日子”的其中一种。认识了自己的这个心声,那么即使那次裸辞带来的长达一年多的断档给我后来的职业发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我也是不悔的。当然,我不是鼓励年轻人向我学习,因为追求“诗和远方”的前提是你得先衡量自己“眼前的苟且”——你和你的家人能接受的生活品质的底限是什么水平。
虽然我和小V一样是年少时经历过物质短缺的70后,但我并不想用我们从小从长辈那里接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去劝诫更勇于追求梦想的年轻人,因为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全职上班并不是人们唯一的职业,创业、SOHO、各种形式的自由职业者、个人商业、投资者...... 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平台,我们不必象父辈那样恐惧失业。在这样的时代,我不想建议你坚持或者裸辞,我只是想告诉你——
当辞职的念头屡次冒出来时,当你确保想明白自己要的“好日子”是什么(切记,这个“好日子”不应该是脑海中一幅某个时点的画面,而应该是一份更长期间内丰富的行动计划表),以及“眼前的苟且”是什么(谋生层面的底限)之前,还是蛰伏吧。
但是,如果你已经确切知道自己要的“好日子”是什么,那么就越早动身去接近它越好。

延伸阅读:
提醒:这2项的进项税额别抵扣错了!
管理会计的潮流下,是否应该全盘否定传统会计
不征个税的差旅费津贴标准到底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