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此下载《中外会计、审计发展大事年表》阅读全文
中外会计、审计发展大事年表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院教授)
公元前4000-5000年 古埃及和巴比伦有楔形文字刻砖记数。
公元前1066-770年 中国西周时已有官厅会计,出现“会计”一词(《周礼·天官》),更有“大夫司会”,相当今日之“审计长”,后称为“宰夫”。
公元前770-475年 春秋--战国时孟子的《孟子·万章》记载:“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至今有历史文献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会计”。
公元前221-206年 秦时,中央设“御使大夫”,执弹劾、纠察之权,专司监察全国民政、财政审计之事。丞相下有少府,再设“计”相--具体从事会计工作。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汉袭秦规,仍由“御使大夫”兼行使控制和监督财政收支权力。“计”相管理财政收支会计工作。张苍和桑弘羊先后当过“计相”。
220-265年 曹魏时,在尚书内设都官尚书,下设“比部曹”,掌管稽核工作,“比”即审核、勾稽之意,故名“比部”。
581-618年 隋代,更单独设一“比部”掌管国家财计监督大事,相当于今日之“审计署”;设“度支”掌管会计。
618-907年 唐代仍保留“比部”,但隶属刑部之下,独立于财计部门之外,行使司法审计监督之权,户部之下仍设“度支”管财政预算和会计工作。
960-992年 宋代初设三司,又称“计省”,管“度支”、管会计工作。
1004年 中国正式有官方会计“总计司”和总计使。宋代有各朝“会计录”;《宋史·食货志》中特辟《会计》一卷。
1074年 宋神宗熙宁七年十月在“中书省”内设“会计司”,开始用“四柱清册”中式会计方法记账。中式的复式记账法开始流行,即分为“存该账”和“收支账”。
宋代(960-1279年),初时沿用唐制,到元丰(1078-1085)改制后,便设置“审计司”(后称“审计院”),这是中国使用“审计”一词之始。
南宋时,湖、广、川等经济发达之地区,也开始设有地方的“审计院”。至此,中国独立之审计网已开始形成。而会计主管官职却恢复李唐体制。但宋宁宗时,一度设“国用司”主管国家财政收支,至1206年改“国用司”为“国用参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