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专业的大学生除了要具备熟练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常规业务能力之外,还要认真学习与专业相关的财政、金融、税务、审计、统计等方面知识,努力提高自身预测、决策、控制、抗风险的能力,提高投资、融资等财务决策的质量,完善经营管理。
2007年1月1日,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把中国市场推向了世界。财务专业的大学生要与时俱进,熟悉国际会计、商务惯例,具有必要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不断拓宽视野,立足现代市场经济新领域,掌握现代管理学新知识,逐步把自己锻炼成为既懂经营,又善管理的复合型财会专业人才。
普华永道人力资源部经理姜周红女士说:“当我们考查一名面试者时,侧重的是这个人的动手、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姜女士提到的这些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其就业竞争力不强不无关系。
大学校园与社会在环境氛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是否具有良好的再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是否具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主动性,是否能够融洽地协调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能否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和职场社会。事实证明,就业竞争力高的大学毕业生自然而然会受到企业的青睐,即使他们对薪酬等的要求不低,爱才的企业也乐意为其提供成长空间。
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和计算机水平,这也是应届财务专业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外语能力,在国际化财会职场上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此外,像Word和Excel这样的软件是财会从业人员的必修课,在此基础上,还要熟练运用一到两种会计电算化的专业软件。
增强就业竞争力需要实现学用有效对接
大学毕业生在拥有以上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实习和实践经历。这是因为财会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财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十分严格。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以理论知识为主,而学习成绩的优异也并不能说明他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财会人员。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这也是应届毕业生求职时遭遇的一道难关。
因此,调整好大学生“学进来”与“用出去”的关系,使财会专业的“学”与现实工作的“用”实现有效对接,实现应届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是社会、高校及用人单位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学”与“用”的有效对接也是大学生发掘自我潜力、提升自我素质的大好机会。通过实训项目或实习岗位,大学生从实用性、操作性入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际工作中去,以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通过实际操作等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深刻理解,使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得到升华,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增强就业能力,积累工作经验,顺利完成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