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抉择—— —加入德勤
当陈建明的事业再次走向巅峰,当“天健系”的美妙蓝图逐渐成为现实,北京天健却于2005年突然与“四大”之一的德勤合并,陈建明也成为了“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北京分所”的主管合伙人(后升任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华北区主管合伙人)。随后,深圳天健也与德勤合并,“天健系”在业界一片哗然中成为历史名词。
从天健到德勤,其功过是非,陈建明觉得应留给后人评判,但直到今天他仍然认为,这是一个在既定环境、既定条件下他所做出的最恰当的决定。“政 策环境变了。”陈建明显然不愿对外部原因过多评述,但他一直在说,自己的选择是“为员工负责,为客户负责,为付出了心血的北京天健负责”,如果是为了个人收益,自己完全可以有更多别的选择。“我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依据实际情况,做出我认为正确的决定。早点抉择比贻误时机要明智。”他说。
当时的现实状况是,国家有关部门出台规定,大型及金融类企业在中国A股上市或上市公司再融资额达到一定标准之上时,必须要由国外知名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双重”审计,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必须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这对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实在不是好消息,而对北京天健来说,当时民生银行等大客户的流失已使它深有切肤之痛,长此以往,发展前景堪忧。
“我们做大、做强、国际化的既定目标其实并没有变化,只是变换了形式。”陈建明认为,与国际大所合并实际是双赢: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实现国际化,锻炼了本土人才,吸收了国外先进会计师事务所的经验;国际大所也通过这种途径实现了本土化,获得了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更广阔的业务空间,其对行内优秀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也就是洋品牌成为本土品牌的过程。
寄语注会:培养人才、中西合璧是王道
20多年间,从学界到行业管理者再入商界,由“本土”走向“国际”,两次人生转型、三次重要抉择,陈建明的职业生涯似乎暗合了中国注会行业发展的20年历程。言谈中,他很感谢这些经历所积累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加入德勤后,他有了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更大的实现抱负的平台。
他说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或许还会面临转型、面对抉择,也或许就此终老,但他不会放弃对人生、对事业的追求。
20年的注会生涯让陈建明对注会行业积淀了深厚的感情,他觉得中国的注会行业要继续发展壮大,首先就要发展和保留本土会计人才,这是基础也是希望。更为重要的是,注会业界要看清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本土所无论采取何种途径,一定要实现国际化,而国际所的前途则是尽快适应中国的体制、国情和文化,真正实现本土化。“中国的是世界的,世界的是中国的,这才是出路。”他说。
对于年轻的注册会计师们,以及那些梦想着并在努力成为注册会计师的青年,陈建明也给予了期许。他说,年轻人在选择这项职业前应该认真想一想,这是否是一项值得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的职业?陈建明说,会计师行业非常锻炼人,要求从业者付出激情,能吃苦,并不断学习进步,它适合那些喜欢挑战的年轻人。“此行业是朝阳行业,既古老又年轻;既有挑战又有希望;既有快乐也有沮丧。
相信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行业,将是年轻人大展身手的舞台。”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