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会计史话正文
 

中式会计思想的价值

来源:财务与会计   发布时间:2009-08-22  作者:江一凡   编辑:accliu

阅读:3713  打印   RSS 字号:||

在继续探讨现代会计问题以前,有必要先回顾中国现代会计的历史,它至少有四个重要的来源,在其“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补充、相互论争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形成明显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模式。这四个来源是:

 

来源之一:从日本引进

 

日本早在1871年便开始了“明治维新”,引进吸收西方知识,且因是邻国,交通方便,清末民初时期,便有中国学生留日归来,如引进借贷簿记的谢霖和孟森,在厦门大学任教的黄燕秋教授(日本明治大学)等,所以,日本的会计学术引进中国是很早的。从徐永祚《银行会计与中国簿记法》(《会计杂志》第三卷第二期,1934年2月1日)可知,我国银行业的复式簿记便是从日本“转口”输入的,照录如下:

 

“考我国银行会计制度,系仿自日本。在明治初年,因创办国立银行,而欲设施新银行会计制度,乃聘请英人亚林亨氏(AllenShand)为之规划。亚氏固精于西洋之簿记借贷法者,因恐西洋方法,移植东方,不易传授。特创行此种现金分录法,以求其适合于东方人观念。推行结果,颇为顺利。吾国于前清末叶,创办大清银行时,特派员赴日本学习,归而应用,亦甚称便。是为吾国银行会计采用现金分录法之滥觞…今日除少数华侨及广帮开设之银行,取法英美外,几莫不采用此法。”

 

另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借/贷”符号也是从日本“转口”输入的,据说,西洋的“debit/credit”到了东洋,开始时被译成“借/贷”另加片假名“ハ”和“ニ”,以代表借入贷出关系;后来又逐渐弃用片假名“ハ”和“ニ”,简化为只用“借/贷”符号,在发生了这一简化后的1907年,中国留学生谢霖和孟森在东京出版中文著作《银行簿记学》,首次将“借/贷”符号引入中国。可见,借贷符号在从西洋经东洋转口输入的过程中,发生了“失真”现象。潘士浩(《借贷簿记法与收付簿记法》《会计杂志》1934年1月1日)指出:

 

“日本人初译西式簿记,苦无适当代用符号,率书借贷,而加以“八”“二”之片假名,以表示其借入贷出之关系,盖犹西文之isDr.to与isCr.By也。后以习用稍久,去其“八”“二”,于是强立借字之原文为isDr.to,贷字之原文为isCr.By。国人因此以误传误…”(注:“八”“二”之片假名一段,原文如此,应是受当时印刷字体局限而以汉字代用)

 

如果能在1907年以前的日本簿记教科书中找到记账符号逐步简化的史实,上文所说便得到证实,敬请日本会计界同行协助解开这一历史谜团。

 

来源之二:从欧美西方国家引进

 

这可以分为两个时段。“初次取经阶段”是从清末至1949年,有众多留学生学成归来(当时泛称欧美为“泰西”),如杨众先、潘序伦、安绍芸教授等是留美的,又如当时厦门大学会计学教授中,郑世察、陈德恒、卢启宗、付德润、周覃绂等是留美的博士硕士,肖贞昌、安永瑞则是留德博士,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通过教学或会计师业务等形式,以介绍引进西式簿记为主。但是,从史料可知,在当时进展维艰,收效不大。直到1951年,杨汝梅撰文仍称:“我国过去很长的时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基础,不可能完全适用资本主义的会计制度。所以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会计理论与技术,历四十余年,并未能普遍推行于全国”(《新会计》第五期,1951年5月25日);

 

向西方“二度取经阶段”则大约始于1980年前后,在经历了30年的空窗期之后,以1949年以前在国内接受西方会计教育的高校教授为主体,如厦门大学葛家澍、余绪缨、常勋,上海财经学院(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娄尔行等先生,他们通过翻译学术论著、出国交流、新编教材、办师资培训等方式,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理财学等领域,广泛引进西方从理论到实务的最新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已显滞后的我国会计学术水平,成就极大。可惜好景不长,当我们终于“与国际惯例接轨”时,却发现它已开始“盛极而衰”了。

 

来源之三:从“前苏联”引进

 

1949年后,百废待兴,最缺乏的是治国经验,当时对于西方模式已不屑一顾,更不用说其中全然没有“计划经济”的治国方略。中国政府请求苏联提供支援,苏联因而派出了各行各业的大批专家。我国会计界也在学苏联,如《新会计月刊》的《发刊词》(1951年1月25日)所云:“苏联是社会主义先进的国家,学习苏联是举国一致的要求。据我们了解,苏联会计学原理和应用的方法上有很多独到的地方,值得我们取法,尤其对于计划经济的会计处理,值得我们参考。…我们要学习苏联经验,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第一个方向。”笔者曾见的史料,连留美博士出身的潘序伦先生都开始自学俄语,可见此风之热。到中国的苏联会计专家有派驻财政部、中国人民大学和基层企业的,分别发挥了不同的作用。笔者发现,中国会计实践中所习用的“红字冲账法”、至今在厦门大学《成本会计》教材仍赫然可见的“定额法”,便都是源于前苏联国家的方法。

 

1 2 3 下一页
更多关于 会计思想 会计史话 的新闻 关于 会计思想 会计史话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